眼镜文化新视界 Visual Culture - Pazo Ho

Pazo 为本地时尚眼镜店 Visual Culture 的创办人,本身拥有多年于眼镜业内工作的经验,于2008年成立 Visual

Fashion 时装

Pazo 为本地时尚眼镜店 Visual Culture 的创办人,本身拥有多年于眼镜业内工作的经验,于2008年成立 Visual Culture,选址大角咀成立第一家总店。于短短四年之间,Visual Culture 已分别于铜锣湾、大角咀、尖沙咀、中环及澳门开设了总并6间分店,成为本地新兴的时尚新势力。有趣的是除了引入优质的眼镜之外,Pazo无论于创立眼镜店的理念、经营模式以至室内装潢方面都很有自己的一套,而Pazo本人亦熟识多种流行文化,并且作为近年冒起最快的眼镜单位的主理人,今次我们Hypebeast的团队便有幸跟他作一个深入的个人专访,让大家了解他个人及 Visual Culture 多一些。

知道你早于1990年加入眼镜行业,当初为何会选择加入眼镜行业?
一来是因为自己本身有戴眼镜这个需要,另外自己也对眼镜很有兴趣,所以便入了行当学徒。一开始加入了眼镜公司「眼镜88」,那时是做学徒的身份,很多工作都要负责,包括对产品的认知、调较眼镜、验眼、以及工场负责的程序我们也要跟进,例如是如何把镜片接合于镜框之中。直至1996年,我就转到了其他的眼镜公司。

何时萌生自行开设眼镜店的想法?
其实 Visual Cultur e这个概念已经想了很久,我想大约是在2000年左右吧,开始细想如果自己要创立一间眼镜店的话要如何经营,但奈何当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因此成立Visual Culture就成为我的一个梦想。

自2008年于大角咀成立第一家Visual Culture开始,你引入的并非当时最吃香的日本传统手作眼镜,反而大多是 Moscot Originals 及 Shuron 等欧美品牌的出品,为何会有这样的定位?
其实当时我们也有引入日本品牌的眼镜,但当时市面上主流是售卖日本制作的眼镜为主,相反来自欧美专业眼镜品牌的出品比较少,同时自己也很喜欢不少欧美的眼镜品牌如 Moscot、Shuron 及 Oliver Goldsmit h等等,因此就产生了这样的定位,也不算是刻意去经营这个形象。而可能是当时市面上售卖欧美专业眼镜品牌的出品比较少,因此 Visual Culture 当时得到比较多的注目和报导。

那时候时对香港的眼镜潮流文化有甚么看法?
那时候市面上售卖的中高档眼镜多为时装品牌的出品,当中大部分都并非出产眼镜的专业品牌,相反优质的专业眼镜品牌出品则很难在市面上找到,我会用「古怪」来形容当时眼镜市场的生态环境。因此,成立Visual Culture就是希望引入更多专业眼镜品牌出品的眼镜。而直至现在,我们售卖的眼镜当中,接近90%的单品都是专业眼镜品牌的出品。

成立了4年的时间,现在Visual Culture经经营理念和使命与当初比较,有没有甚么改变?
其实成立时是希望引入更多专业眼镜品牌的出品,让大家多一些选择,改变眼镜市场由时装品牌主导的现象,当中比较少商业上的计算。在法国,有很多人喝红酒,而大家也会觉得法国人是很懂得品评和欣赏红酒的;而义大利有很多人爱喝咖啡,因此一提起义大利人,大家也会认为他们很懂得咖啡。而相反香港其实是全球佩戴眼镜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但提起香港人大家却不过认为香港人对眼镜文化很有认识,因此实在有需要推广专业的眼镜文化,而这种精神也是我们四年来一直坚守的经营理念。

短短4年间 Visual Culture 已扩充营业至开设第6间分店,除了 Visual Culture 愈来愈受欢迎之外,有留意到本地的眼镜潮流文化有甚么转变吗?
有很大转变,不少同行及供应商也愈来愈积极去引入更多优质的眼镜品牌;至于顾客上也对眼镜有更深的认知,以往可能一定要着重眼镜上要有高级品牌的商标,但现在会更懂得从多角度分辨眼镜的优劣,同时在款式的搭配上也有更丰富的知识。

早前你们曾跟日本的 Solakzade 合作于店内举行期间限定 Vintage 眼镜展,反应如何?有甚么感觉?
那次的反应很好,Solakzade 是于日本专门售卖古董眼镜的单位,而其主理人跟我其实一早就认识,那时我觉得他的收藏十分吸引及富有观赏价值,同时跟 Visual Culture 售卖的眼镜一样很有历史文化,因此便着手于 Visual Culture 店内举办这个 Trunk Show。而举办期间的反应非常理想,聚集了一群眼镜知识水平很高的人甚至本地的眼镜收藏家,作了一次非常好的交流。这亦是我们除了作为零售商以外,要肩负起的责任,去推广这些眼镜文化。

早前举办的 EYECON 活动反应非常热烈,当中有甚么含义吗?
其实成立 EYECON 的目的是希望建设一个平台,让眼镜用家跟眼镜品牌或设计师进行交流,同时宣扬香港的眼镜文化。透过大家上载的照片,各大品牌或设计师可以了解到消费者的喜好,是两者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流平台。同时这些照片亦是替香港的眼镜文化作一个记录,因此我们会让 EYECON 活动一直进行下去,成为一个持续性的企划。

众所周知你很喜爱 Moscot 的出品,可说是你最喜爱的眼镜品牌吗?当中甚么地方最吸引你?
其实眼镜文化的起源来自欧洲,至于愈来愈多不同款式的眼镜出现则是由二次大战之后开始,及后款式上的变化则由美国带领这个潮流。而Moscot这个品牌已经营运了超过100年,当中从没间断,他们是美国眼镜始流的先驱,同时他们很了解美国眼镜潮流的演变。而直至70年代,美国的眼镜设计潮流开始式微,相反主要的眼镜潮流则转而于亚洲兴起。现今的Moscot就一直在做当时30至70年代一些很经典的美国式设计,而当中很重要的是他们致力将这些经典设计的眼镜带进时尚的 Select Shop 如 colette 等,理念上是将传统的眼镜工艺带给新世代,让更多人认识同时亦让这种文化得以承传,这点跟我们Visual Culture的理念非常一致。

自己有多少副眼镜珍藏?多数是甚么款式?
真的有很多副,当中主要英国及美国品牌的出品。英国方面最喜欢的是 Oliver Goldsmith 及 Cutler and Gross,而美国方面则是 Shuron 及 Moscot ,当中特别喜欢 Shuron 的眉架出品,而现在我正戴着的就是 Cutler and Gross 的出品。而近三年左右我都喜欢配上有色的镜片,主要是由于近年工作上的需要,我经常于室内及户外穿梭,而我佩戴的有色镜片不像一般太阳镜片般深色,因此于室内及户外的环境都非常合适,同时非常易于配衬,因此就有了这个习惯。

为何如此钟情于欧美出品的眼镜款式?跟日本制的眼镜有甚么不同?
其实我也很喜欢日本制的镜架,而平心而论以造工质素而言,现在日本制的款式普遍来说是比较优胜的。其实眼镜文化是由欧美转移到亚洲,而经多年发展,日本已经完全掌握了传统的眼镜制作技术,时至今天在技术上甚至是青出于蓝。但其实这些日本手作镜架的款式都是来自欧美的设计,因着亚洲人面部轮廓的不同,日本人于款式的线条上都略为作出了修改,因此喜爱 Vintage 文化的我还是较喜爱最传统的欧美品牌出品,感觉上比较 Original 有原创性。

无容置疑中国大陆是一个非常龐大而又极具潜力的市场,有构思怎样打进内地市场吗?
在于从商的角度你说得很对,很多人都希望打入大陆的市场,对于这方面我绝不抗拒,但其实现在 Visual Culture 的发展速度已较预期中快;而且我们紥根于香港,在管理及技术支援上我们面对大陆的市场还未有足够的准备,因此如果硬于现阶段在大陆开店,也只不过有形无实,如果真要进军大陆,我们希望是能完整地将现有的一套带到内地,因此在现阶段我们还未有这个打算。

于上次兰坊道旗舰店开幕的同时,Visual Culture 亦联同了其他品牌以超限量的形式推出了不少眼镜以外的联名单品,如耳机、手表及 iPhone Case 等等,紧接而来还有进一步的类似计划吗?
其实这些计划大多也是很即兴的,由于部分客人光顾了一段长时间,慢慢我们成为了朋友,当中他们来自很多不同的行业,而我们也从不抗拒作新的尝试,在不断的了解下就发展出多款不同种类的联名单品。而紧接而来我们会跟一个来自德国柏林的品牌推出别注版的鞋履,如无意外的话会生产12双作公开发售。另外我们也在构思一个以制作 Figure 的面料制作,模彷石头的纹理和质感的纪念版眼镜盒,并以人手上色。由于12月我们的旗舰店就开业1周年纪念,届时或许会将这款眼镜盒以纪念版的形式作公开发售。

谈完眼镜上的问题,我们谈谈别的范畴吧。知道你很喜欢经典乐队 Pink Floyd 的音乐,在数家 Visual Culture 的室内装潢上亦保留了特设的部分,向乐队的专辑和同名电影《The Wall》致敬。为何如此喜欢Pink Floyd?
我年轻时喜欢接触不同类型的音乐,当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摇滚甚至电子乐,但我个人来说就最喜欢 Pink Floyd 这队乐队。在于当时来说,他们的音乐创作可谓是划时代的,非常创新而于今时今日再听,曲式、编曲及题材也绝不过时。同时他们的歌曲所讲及的题材亦非常特别,有别于一般主流的作品,带来很大的想像空间,甚至像小说一样为我带来很多画面,更于当时制作出概念完整而贯彻的唱片《Animals》,实在是一队经典乐队。

早前听过你说将于7月在澳门举行展览?是甚么类型的展览?可以讲解一下吗?
其实今次除了Visual Culture之外,还会跟一个澳门的摄影师和来自克罗地亚的画家合作,于澳门举行展览,届时会有一些相和画展出,同时会有一些我们的眼镜收藏以及我个人收藏的唱片等展出,而是次展览是没有任何眼镜会作出售之用的。并现定于7月29日至8月28日举行。

祝你的展览成功。
谢谢。

摄影: Hypebeast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