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 Hqeivy 与数字艺术家 Reiki Zhang 分享 AIGC 如何拓宽摄影边界
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摄影师 Hqeivy 与数字艺术家 Reiki Zhang 分享 AIGC 如何拓宽摄影边界
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早前发布的 Hypebeast 造型特辑「Dawnbreak Runner」中,我们借助 AIGC 技术构想了霓虹与废墟交织成的都市图景,试图畅想未来的潮流跑者是如何从混沌末世跑向破晓黎明。在这次造型特辑的制作过程中,我们邀请到新锐摄影师 Hqeivy 与数字艺术家 Reiki Zhang 进行共创,两位此前便有过将 AIGC 与时尚摄影相结合的尝试。借此机会这次我们也与二位聊了聊合作背后的契机,借助 AI 进行创作的幕后流程,以及她们眼中 AIGC 与创作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

Hqeivy/Reiki Zhang
HB: 你们最开始将 AIGC 应用于创作的契机是什么?AI 给你的创作带来最大的变化是?
Hqeivy: 起初注意到 AIGC 与摄影艺术融合的浪潮是在 COVID-19 期间,已有许多 Artist 借助各种具备拟真性的数字技术来表达自由意志。我们最开始将 AIGC 融入创作是因为一次杂志封面的拍摄,首先 AIGC 比实景拍摄更能贴合项目的叙事,其次实物置景如要还原当时已有的创意方向,既需付出高额成本且未必能准确还原创作者脑海中的图景。在数字技术已成为一门全球性「语言」的当下,我们会根据项目的需求灵活选择是否由AI辅佐完成创作。
AIGC 像是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空间的隧道之一,得益于想象和算法没有边界,人们可以借助 AIGC 创造出无法自行创造的视觉体验,而传统拍摄流程中由于实体搭建的局限性反过来制约了创意的自由度和可能性,所以在创意层面给了我们更大的发挥空间。在拍摄过程中,我需要在脑海中模拟模特的站位和角度是否能合理进入画面,就像是打磨最后那一块严丝合缝的拼图,考验着摄影团队对光影的把握与对空间结构的理解,所以这样的制作顺序也带有一定局限性。
Reiki: 最开始使用 AI 其实是起源于我对新技术的焦虑式好奇,作为一个从传统绘画专业到使用数字工具创作的人,我很能理解媒介的革新会持续重塑艺术表达的边界。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每一次工具的革新都伴随着创作方法的跃迁,而技术早期往往存在「红利窗口」,所以当如此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具出现,尝试对我来说是必要的。创作方式来说,它打破了原本从「概念—草图—执行—后期」这一线性流程,让一个偶然的创意直达可视化结果。在短时间内迅速验证创意可行性,启动成本极低,且可以省去一部分重复性劳动。
HB: 你们之前是怎么想到一起合作的?在你们合作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印象深刻的事情?
Hqeivy: 我们之前就有合作,所以当我看到整个方案后第一个找到了 77。印象深刻的是最近有位设计师朋友,拿着我们之前合作的一张照片问我图上的道具在哪买的,然后我跟她说是 AI 合成的。
Reiki: 合作契机是一次 Editorial 的创作拍摄需要,对于那次拍摄的置景方案来说,实拍是无论如何都没法低成本实现的,所以解决方案自然就是 AIGC 和 3D 合成。如果要说印象最深的,其实是意识到一次真正高质量的拍摄 + AI 生成流程,背后要付出多么高的沟通成本。我们常常以为 AI 可以让创作变得更高效和轻量化,但现实是:在创意之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实花在了对齐颗粒度上。哪怕我们在前期花了几个月去沟通视觉方向、逻辑路径和画面风格,到了拍摄与后期合成阶段,仍然会发现实际效果与预期之间有偏差。
这种偏差并不是因为技术限制,而是因为混合式工作流本身就极其复杂,但也正是这些「繁琐」的细节打磨,才真正体现了 AI 工具的意义,它不是用来炫技的,也不是为了「用 AI 而用 AI」。它的价值在于,当我们有清晰的表达目标和审美要求时,它能帮助我们以更灵活的方式达成理想效果。最后的成果也印证了这一点,技术服务于创意,而不是反过来。
HB: 以这次拍摄为例,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创作背后的流程是什么样的吗?
Hqeivy: 在初期摄影团队需要找到 Ref 给到 Digital Artist 一个明确的方向,比如我们需要呈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图片需要有什么元素组成以及角度等。在定好需要合成的图片后,再分析图片的光影结构和模特的站位角度等,所以现场拍摄其实是无实物的,这个环节对模特来说还是比较充满挑战的。但我个人觉得最复杂的部分是后期 – 如何将 AI 生成的背景和模特融合在一起。
Reiki: 很多项目的起点都是因为方案很 Fancy 却发现预算不够,从而放弃物理置景寻求数字制作。但有时候确实有一些效果是实拍难以达到的,可以说 AI 制作的自由度不仅体现在成本,更体现在它解放了我们对「物理世界规则」的依赖。这种混合媒介的合作通常需要建立在密集且充分的前期沟通上,拍摄前确认好内容、影调、构图、灯光,拍摄后期时就能水到渠成。这会区别于传统拍摄中,摄影师在拍摄现场有感而发的按快门,我们的流程需要严谨规范和可控,创意之外更多的是理性的处理好实拍和虚拟画面内容的协同关系。
HB: 作为使用 AIGC 一段时间的艺术创作者,你们觉未来 AIGC 与创作融合的趋势会是什么样的?大众对于这种创作的反馈又是怎样的?
Hqeivy: AIGC 新陈代谢的速度是惊人的,融合的趋势应该很快会重组创作者们的制作顺序,例如算法可以更精准捕捉已有的素材实现更好的自主创作。在其他方面,我很期待 AIGC 未来的发展会到达与观众的交互上,多感官与沉浸体验。大众对于二者结合的创作形式带有好奇心,人们总是乐于挖掘新的事物。同样想表达的是,作为运用和受益者的我们仍需保持警惕,对技术的泛滥使用与过度依赖很容易让人们忽略创作与表达的内核,留下数字繁荣下的信息碎屑。
Reiki: AIGC 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图像技术的平权」, 让制图工具成为了更易用的形态,但同时也对创作者的审美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的门槛已经从技术能力转移到了审美判断上。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门槛降低、审美门槛提高的过渡期。在同质化 Prompt 和摄影电商模型泛滥的当下,用 AI 工具做出高质量风格化的内容,还不能有「AI 味」,其实变得更难了,大众对光滑完美的 AI 效果已经审美疲劳。所以逐渐能够忘记技术本身,把注意力重新投向审美的独创性、叙事的深度、风格的建立,看到更多高质量 AI 工具辅助的好作品,是我对未来趋势的期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