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IFF 回顾 -《Porto》导演 Gabe Klinger 的记忆之匙
他这部作品得到了鬼才导演 Jim Jarmusch 监制。

上月于香港举行的 HKIFF(香港国际电影节),影迷一以一口气欣赏多部来自世界各地制作的不同种类电影,有惊栗、有剧情,也有爱情甚至世界政治历史的题材,都是一些独立电影制作人想拍的故事。其中一套电影《Porto》(情留波图),故事发生在葡萄牙波图,男的是美国人,女的则是法国留学生,在几次的巧遇下终于双方一起渡过了深情一夜,但情感却不是双方都会捉紧,男的永忘不掉那一夜,女的却要让那一夜从脑海中清除。爱与情,正如现实中遇过的人和事,都可万千一瞬之间消逝。《Porto》由独立电影常客、导演 Jim Jarmusch 监制夺得了伦敦电影节的最佳 Debut 长片,也在 SXSW 电影节中夺得 Adam Yauch Hörnblowér Award,电影以角色的记忆贯穿整套片,利用不同的拍摄器材和技巧区分出不同时空和不同的情感。
HYPEBEAST 和其中一部参与电影《Porto》的巴西导演 Gabe Klinger 进行了浅谈,1982 年出生于巴西圣保罗的他首次来到香港参与了是次的电影节,并分享了制作此电影的概念和技术,也抒发了他对电影及人生观的看法。
为何要拍摄爱情作主题的电影呢?
当然,技术层面上,爱情只是两个人之间的故事,不论是镜位、构图,都能够集中在两个角色之间,我不用去兼顾一些不是在角色上的东西,对我自己首次执导 Feature Film 来说,更易去表达我想呈现的画面;故事上,我则认为有更大空间去表达情感的层次,两位角色的性格深度也可以更明显在一个爱情故事中看到。当然,那都是我自己想像的容易简单的事,都真正去做时才会发现困难重重(笑),但这就是挑战了。我不想我的故事会像一段的爱情小品。
为何要将电影分成三个章节?又为何电影中会穿插著不同时间的场面?
我认为《Porto》独特的原因,正正是因为它是以记忆去表达整个故事,但其实也正正代表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实况,你有你的记忆,我也有我的,电影中就是要透达这个意境,男和女虽处身在同一时空和同一空间,甚至面对面的交流过,但他们的记忆可以有很大的差异,而记忆正正是一个人情感发展的元素,他/她记著的哪一句说话、哪一分时刻,都是我们对对方的印象,也就是为何会对一个人有「情」的感觉。而且正如我们的梦,和记忆一样,都要比「时间」来得更真实,因为时间是很抽象的,也不能去控制,但记忆是真实存在你和我的脑海中,我的情感永远可停留在其中一刻其中一个地方中。
可以说说是如何去拍出电影不同时空不同记忆的方法?
拍摄此电影时我都是用菲林摄像机,一部 35mm ,一部 16mm 和一部我 15 岁时买的 Super 8(超 8 米厘),Super 8 的好处是,它的糢糊感令你可自由地拿任何东西作拍摄对像,Frame Size 很少,不会拍出很多的细致位,甚么灯光、化妆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捕捉到当下的一刻,所以我会用 Super 8 作为记忆的表达,因为记忆就只是概念,不会有很多 Details,令演员更放松的同时但又更易表达出那份感染力和震摄感。我知道现在的电影很多都数码化、用高科技的摄录机去拍,但我始终觉得菲林才是影像、电影的精髓,我很希望可以一直保存菲林这东西。
《Porto》是男主角 Anton Yelchin 去世后推出的作品,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和他合作的时候吗?
我可以说他是我见过最最最最用心的演员,也是有才华得吓人的演员。有他加入我的制作内绝对是万二分的荣幸,他对我有信心,也对整套电影和制作团队有信心,同时是完全投入电影的方向,他用了近一年的时间不断和我去讨论如何令角色天分明更有层次,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难忘的经验,愿他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