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e 公布马拉松革命企划《Breaking2》详细部署
怎样将预计 2030 年才能突破的长跑成就,提前 13 年实现?







很多人说近年跑步风气正盛,但拜读蔡东豪的文章,才惊觉当其他运动纪录不断刷新时,认可马拉松比赛最快完成时间(Fastest Marathoners on Record-Eligible Course)却停留 2014 年 Dennis Kimetto 于柏林跑出的 2:02:57。而回顾过去 40 年,第 100 名完成马拉松跑手的平均时间,由 2:30 以内跌至 2:40 以外,数据可能反映顶尖跑手水平下滑。当然有人争拗现今马拉松赛倍多于旧时,令精英跑手分散比赛争遂奖金;但 1976 年奥运会男子马拉松冠亚季军均由白人包办,这 40 年大批东非精英职业跑手加入,竟未拉高水平,可见绝大部份新增跑手人口,都以社交心态而跑。所以 Nike 的 Breaking2 企划,甚有长跑革命的意味。
运动科学家普遍认为,长跑技术与装备科技已经相当进步,要将最快时间推进至 2 小时内,相信要等 2030 年才会实现。而 Nike 鞋类研发副总裁 Tony Bignell 带领科学团队,与跑手及其教练团,正联手冲击这个概念。为此这个宏大目标,Nike 与运动员要怎样筹备?
为了更科学化地令运动员完成突破,Nike 紧密地于每位运动员的教练做好沟通之外,更精心为他们量身制作运动服及跑鞋:例如跑鞋著重足底缓震,因为这最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身体、脚以至整个骨架,Nike 透过数据研究出每位运动员各自需要多大的缓震效能,亦研究如何利用缓震技术为他们提供动力踏出下一步;而服饰方面则关注了如何保持运动员的体温减少能量流失,同时亦加入了空气动力学,强调透气性;Nike 更从不同的物料著手,由跑鞋到服饰都试过不同物料,不断研究如何减轻跑步装备的重量负担,去令装备成为最适合不同运动员的最佳重量。
目前为止,马拉松最佳完成时间是在柏林,那里亦是被认为拥有最平坦跑道的地方,所以除了运动员及跑步装备之外,Nike 更悉心挑选最适合挑战突破超越两小时的地点:拥有最平坦的跑度,摄氏 10 度左右的最适温度。而找寻天时、地利、人和三项重要因素均完美集合的一天将会是 Breaking2 项目最重要的关键。读者可透过以下访问,更详细了解企划。
你们为什么选在 2017 年正式启动 Breaking2 ?是否因为世界纪录已经2年没有被打破?你们想要在今年实现突破,是否还有其他特别的原因?
在 2017 年正式启动 Breaking2 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事实上,我们已经为此努力了很多年。随著科技的快速进步、科学知识的飞速增长、科技材料的不断提升,仅仅是这几点的结合,足以让我们对Breaking2的成功充满了信心。然而,无论最终是否能达成目标,我们都不能用成功或失败来衡量,只不过觉得现在是时候向这个无畏的目标发起冲击了。如果你永远不去尝试,就永远也不知道我们能够激发多少潜能。经过过去两年的研究,我们认为已经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和资源来启动 Breaking2 。简单来说就是谋定后动,蓄势而发。你们是如何选择运动员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过去几年里,我们在很多运动员身上进行了大量测试,其中主要关注三个关键因素。第一,是运动极限。我们称之为 VO2max ,即在最高强度运动中需要消耗多少氧气。一般来说,为了突破 2 小时大关,这对运动员的运动强度要求非常高。
第二,是跑步能效。跑步能效类似于汽车的能耗。从根本上说,跑步能效就是指你跑1公里需要提供多少能量,就马拉松而言,是指运动员到底需要多少能量才能以最快速度跑完 42 公里。
第三点,就是在超长时间内可以维持的跑步强度。我们会对每个运动员都进行测试,显然对他们来说,如果要在 2 小时内跑完马拉松,就必须将速度维持在 21.1 公里/小时。那么维持这一速度有什么要求?这正是我们关注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针对以上三个关键因素,我们对大量运动员进行了测试。这三个因素的最佳组合在我们选择的三位运动员身上得了印证。我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选择了三位运动员。你们的团队如何帮助运动员进行破 2 的体能训练?在心理状态方面有给予了哪些支持?团队如何帮助运动员树立坚强的意志以及打破纪录的信念?
为了帮助运动员实现破 2 ,我们关注的因素很多。从运动员状态的角度来说,与我们合作的运动员都会花费大量时间来和我们进行沟通。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和这些运动员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也要和他们的教练以及整个团队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我们与运动员之间需要建立的是像家人一样的关系。他们会分享自己的训练指标,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和他们教练地密切合作,我们能够为教练和运动员提供更好的建议,来帮助他们达到挑战的最佳状态。
鉴于这 3 位运动员的背景以及自身优缺点各不相同,我们在制定训练日程的时候如何确保他们能在同一天达到巅峰状态,从而突破 2 小时大关?我们如何评估运动员状态的变化,以确保他们按照日程进行训练和恢复?
基本上,我们会和运动员及教练保持密切的沟通和交流,他们会及时和我们分享信息,通过他们的分享我们便能够收集到这些运动员的数据。例如,他们到底在哪里跑步、他们跑得有多快、他们跑了多久等等所有能够影响到他们训练日程的因素。收集这些信息以后,我们会和教练共同进行研究。耐克以及我们团队的目标不是变成运动员的教练,而是与他们的教练合作,并提供我们确信可以帮助他们达到最佳状态的信息。我们就是想要让一切工作尽可能简单。我们背后有一支进行数据分析的专业团队,让我们能够定期给他们的教练提供关于可选训练内容的最新信息。关于配速员,我们如何实现让 3 名运动员在同一天完成破2?
我很高兴你提出这个问题,因为这就是我们的主张。每位运动员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位运动员都有自己的需求。在跑鞋方面,我们认为每个运动员都应该拥有一双为他们量身定制的跑鞋。这和他们的训练方式一样,每位运动员都将拥有一个专门为其定制的配速员策略或修整策略,所以在这点上,我们不一定需要给出建议。当然,基于我们收集的数据,运动员会和他们的教练一起接受我们定制化的训练建议,进行训练。
我认为这对我们理解如何与不同运动员合作很有帮助。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很想多了解一些关于创新的内容。我们如何依据运动员的偏好和习惯为运动员提供最适合他们的跑鞋和服装?Breaking2 的跑鞋会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是否会为此推出一个全新款式?我们在跑鞋上应用了哪些科技?跑鞋的重量范围大概会是怎样的?
运动员穿在身上的衣服或鞋子会有非常明显的个人化特征,能够在这方面帮助到这些运动员是一件很棒的事。我们能够让他们尝试多种不同的设计,有些设计会感到更舒适,这就是一个优点;或者有些设计可能不那么舒适,但也许有其他优势。因此,通过这些尝试,运动员们可以自行选择他们喜欢的设计方向。当我们在设计装备的时候,我们会优先考虑跑鞋,再进行服装的设计。从跑鞋角度来说,由于你要跑 2 个小时,跑完 26 英里,也就是 42 公里,因此,在跑鞋的设计上有 3 到 4 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首先,是足底的缓震,这可以保护身体和脚,同时还能保护肌肉和骨骼乃至整个骨架,保证你更有效地奔跑。因此,必须研究出每位运动员最适合多大的缓震来保护他们。反过来说,我们也需要研究出我们能够为每个运动员提供多少动力支持,从而帮助在他们每次著地时能像弹簧一样,推动他们踏出下一步、再下一步,帮助他们提高跑步效率。
第三点,是重量。奔跑过程中,负重越少越好。我们研究缓震,我们研究动力支持,我们当然也研究重量。我们一直在研究各种不同的材料,在帮助我们推动运动员前进的同时保持极致的轻盈。接下来还要考虑心理层面的问题。当你制作一双鞋或一件服装的时候,必须谨记,运动员会将这些装备视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视为自己的伙伴。在想要什么样的鞋子和服装方面,运动员们为我们提出了主要的需求,包括颜色、外观,拥有自己想要的装备真的能为运动员在挑战中提高自信。这就是我们在跑鞋方面的给出的答案。
至于服装,在设计时我们会重点关注帮助运动员保持体温恒定这一点。就是让运动员保持最佳体温,避免能量浪费。我们正试著通过不同的肘部材料降低运动员的体温,此外还将应用到空气动力学,因为当你要跑完42公里时,任何能够增强透气性的面料都能帮助你提高跑步能效。这些都是重中之重。
我们在缓震、动力支持以及水分和空气动力学方面都应用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创新。我还不知道跑鞋的最终重量,而且轻盈也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适合每个运动员的最佳重量。从环境角度来看,你们认为对 2 小时完赛马拉松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是跑道、天气、海拔还是其他因素?对于最佳的破纪录环境是否有了初步的结论与我们分享?是高海拔训练、低海拔比赛?还是“住得高,训练得更高”?你们是否能够更加深入地说明一下跑道这部分?
我们都知道,最理想的跑道应该是平原。目前为止,最快的世界马拉松纪录产生在柏林,那里被视作最为平坦的跑道之一,但我们正在寻找比柏林更加平坦的跑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最佳的破纪录跑道,并且已经开始进行相关手续的办理,以确保该跑道可以获批为正式跑道,且不会因为太多下坡之类的原因而违反赛事规则。因此,满足足够平坦的条件,才是我们正在考虑的最佳跑道。
至于环境,我们要确保运动员能够及时散热。我们正在寻找可以最大限度实现这一目标的环境。根据目前的研究表明,对于马拉松来说,10 摄氏度左右是最佳温度。因此,我们寻找跑道的地方也必须满足此温度条件。我们正在做一件很独特的事,就是寻找一个时间段,让我们能在这段时间内选择湿度、温度和环境等所有条件都最合适进行挑战的一天。总的来说,我们需要足够平坦的跑道,并且需要确保挑选出最适合进行挑战的一天,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成功几率。
至于高海拔训练,我们并不会让运动员们离开他们平时的训练环境。也就是说,他们如今正在肯尼亚、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进行训练。我认为他们的大多数训练地点都会作为我们挑战地点海拔高度的考虑要素。我们会挑选和他们日常训练相近的海拔进行挑战。大多数运动员都会在固定的海拔进行日常训练,他们不需要在高海拔居住、低海拔训练,他们几乎都在同一海拔生活和训练,大概是在 5000-8000 英尺之间。因此,这并非高海拔生活、低海拔训练。重要的是需要在合适的海拔生活和训练。如此一来,才能保证在进行高强度训练的同时避免高原反应。你认为 2 小时内完赛马拉松在马拉松历史上的意义是什么?这对普通跑者来说意义何在?
我认为其意义不在于是否证明了人类的潜能,以及人们认为其是否可行、或者说从生理上来说是否可能得到实现。我认为所有极限的新突破都会激励更多人去努力突破他们自己的极限。这将会是很多不同的极限。但我认为,我们想要做的正是激励人们走出家门,健康生活,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
重点在于把自己推向潜能的极限,并让自己意识到这些极限。如果不去尝试,就永远不知道你有多大的潜能。我想这正是我们启动这个项目的原因。如果你不把自己推向潜能的极限,你将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我认为这正是我们最想要挖掘出来的东西。这不仅是突破极限的问题,从耐克的角度来看,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真正理解其意义。然后我们就能用从尝试突破极限中学习到的所有知识来帮助所有运动员。想象一下,我们可以提高跑步能效,也就是跑步所需要的能量。我们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整个跑者群体中,帮助所有人在出门跑步的时拥有更好的跑步体验。此外,能让大家更容易地参与到跑步和运动当中,是我们最重要的动力。体能恢复是项目进程的关键所在,那么我们要如何安排运动员的恢复训练,并帮助他们提高恢复质量并更好地预防损伤?还是像我们刚才在训练部分所说的,每位运动员都会通过他们自己的教练来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其次是在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营养问题,我们是否与其他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合作,比如营养师等?
体能恢复是影响运动员比赛表现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在他们的训练过程中为损伤恢复预留了很多空间。至于平时,他们在训练间隙要如何进行恢复?运动员会为我们提供数据信息,我们的数据分析团队会对这些收集自运动员及其教练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为跑步消耗了多少,以及他们面临多高的疲劳度。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及时给教练和运动员提供反馈,就其可能需要的恢复程度提供指导。
基本上,我们会从数据的角度来帮助教练了解恢复的具体需求。无论训练还是营养方面,我们都会与每个小组,即每个运动员的团队开展合作。我们已经针对他们如何增强恢复提出了一些建议。另外,我们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在运动后摄入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基础建议。由于运动后 30 分钟是为身体摄入营养的关键时段,我们著重在这一方面给了相应指导。在营养师或恢复和营养领域的专家方面,我们已经和一位科学家展开合作,并共同解决任何营养以及如何改善营养方面相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