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de Runner 2049》科幻潮: 5 部务必重温的 Philip K. Dick 小说改编科幻影视作品
由平衡宇宙到迷幻药,浅谈 Philip K. Dick 的神秘科幻宇宙观。

2017 年度压轴科幻大作《Blade Runner 2049》刚于今周开画,外国媒体一致好评,大赞由 Denis Villeneuve 执导的续作无论在画面以及故事性方面更胜 1982 年首集《Blade Runner》。对于年轻的朋友来说,可能对于《Blade Runner》相对陌生,当年由 Ridley Scott 执导,乃 80 年代 Cyberpunk 以及 Film Noir 反乌托黑色科幻电影经典之作,其后《攻壳机动队》甚至《Matrix》亦是启蒙于此,当中混集了大量文学元素、宗教象征、古典戏剧主题等,对于人工智慧、人性、自我意识作深入的探讨。而这些经典背后意念,便是来自这位一代科幻小说作家 Philip K. Dick(1928 年 12 月 16 日-1982 年 3 月 2 日)。
Philip K. Dick 可谓 5、60 年代 Cyberpunk 类型小说的大师级人物,作品题材经常围绕著平行宇宙、平行历史、人工智能等科幻元素,而他的生平同样充满著神秘色彩,例如早年生活长期受双胞胎妹妹去世后的「双胞胎幽灵」所困扰;在一次拔智齿附食过量止痛药后,产生与「上帝」接触的经历;长年依靠吸食大量安非他命支持写作;后期更饱受被精神分裂折磨以及财务困扰⋯⋯ 生平大量的神秘经历让 Philip K. Dick 至今仍然是神秘学甚至「New Age」爱好者们热门讨论的经典人物。
在小说作品方面,Philip K. Dick 生平共发行过 38 本书,还写了大量短篇小说,当中《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在科幻以及文学界带来极大冲击,故事描述在另一平行宇宙中,轴心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击败了同盟国,美国向纳粹德国和大日本帝国投降的历史故事,这新平行历史文学类型让他在 1963 年赢得雨果奖,乃 Philip K. Dick 生前唯一的得奖作品。此外,他的小说当中有多部被改编成电影,更有少数零散地以他原著为基础的电影作品推出,让他的作品更加为人所认识,题材往往围绕著平行宇宙、母体世界、人工智能等核心概念,令观众对于真实、自我等充满哲学意味概念有更深一层的思考,让人看罢久久不能忘怀,以下 5 部小说改编科幻电影,务必留意:
#1:何以为人?–《Blade Runner》(银翼杀手/2020)1982 年
《Blade Runner》银翼杀手可谓 Philip K. Dick 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小说改编科幻电影,改编自他 1968 年所著的小说《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在 1982 年由《Alien》大导 Ridley Scott 亲自执导,这亦是 Ridley 继 1979 年《Alien》成名后的第二部作品,故事讲述 由 Harrison Ford 饰演银翼杀手追捕地球人造人的过程。当年 Ridley Scott 塑造了一个比起《Alien》更黑暗的未来世界,其后《攻壳机动队》的世界观亦是借镜于此。当中对于人造人描写更加人性化,让人反思究竟什么才是人,什么是真实,存在的意义又有是什么?以及人工智能所带来道德伦理讨论等等。这作品当年推出时反应相当两极化,甚至 Harrison Ford 这角色的真实身分至今仍然备受争议,建议各位准备入场《Blade Runner 2049》的朋友务必观看《Blade Runner》2017 年推出的 117 分钟最终剪辑版版本,结局解释得更加清晰明了,Denis Villeneuve 的《2049》亦是以此版本作为蓝本。
#2:记忆之质疑–《Total Recall》(宇宙威龍/魔鬼总动员/宇宙威龍)1990 年/2012 年
Arnold Schwarzenegger 经典电影之一《Total Recall》, 在 1990 年上映由 Paul Verhoeven 执导,而 2012 年翻拍版本则由 Len Ryan Wiseman 执导,同样改编自 Philip K. Dick 土星奖得奖短篇小说《We Can Remember It For You Wholesale》,故事讲述在 2084 年的未来世界,人类已经掌握了虚拟记忆植入技术,同时带来虚拟与真实记忆的危机,Arnold 饰演的主角正是要揭发科技公司 Rekall 的幕后阴谋。记忆是建构我们现在意识的重要基础,如果记忆能够删改,我们如何证实过去真实存在呢?这对于记忆的质疑散见于 Philip K. Dick 的作品中,在《Blade Runner》的世界观中人造人亦特别植入了记忆,目的是让他们「More Human than Human」,在故事最后再次让人对于自我的认知作出质疑。而《Total Recall》比起《Blade Runner》更加富娱乐性,2012 年版本特技与动作设计更加精彩,不过还是建议观看最原汁原味,充满 Cyberpunk 色彩的「大只佬」旧版。
#3:罪犯之自由意志 –《Minority Report》(未来报告/少数派报告/关键报告)2002 年
《Minority Report》乃云云 Philip K. Dick 小说电影中最大卖的主流作品,当年由 Steven Spielberg 执导、Tom Cruise 主演。而原著小说最初刊登在《Fantastic Universe》1956 年 1 月号上,故事设定于未来世界,Precog 异能人/先知能帮助政府预测一切的犯罪,在它们发生前就逮捕将犯罪的人,其后电影与小说故事发展则完成不一样。这小说是 Philip K. Dick 早期典型的「乌托邦故事」,背后还是充满对于科技怀疑与不安,更掀起一场非线型时间甚至平行宇宙的因果悖论,既然能在案发前逮捕了凶手,原本预知未来还存在吗?所谓的「原罪犯」到底需要负什么责任呢?
#4:上帝与迷幻药 –《A Scanner Darkly》(盲区行者/世纪毒杀网络/心机扫描)2006 年
改编自 Philip K. Dick 于 1977 年出版原著小说,特别采用「绘画式转描技术」动画技巧制作,将影像卡通化拍摄,由 Keanu Reeves 主演,故事设定于 2013 年,政府以高科技监视系统控制失控的毒品,围绕 Keanu 饰演的卧底探员,吸毒者 Robert Downey Jr. 以及毒贩 Winona Ryder 间的故事。导演 Richard Linklater 通过独特的动画呈现出拟真的吸毒者迷幻世界。Philip K. Dick 生平亦经常吸食迷幻药,这不单是为了帮助写作,更是他接触现实、多重宇宙甚至上帝的「秘诀」,他与 60 年代支持 LSD 迷幻药的研究者 Timothy Leary 更是好友;在 Philip K. Dick 晚期,终于醒觉,在 70 年代大力主张禁药,他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就是为了纪念一些因吸毒而导致精神病、大脑受损甚至死亡的好友,在故事最后他写道:「以此纪念好友们,那些曾经为了享乐而受到惩罚的人们。」
#5:平行时空 –《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高堡奇人)2015 年-2016 年
在 2015 年,Amazon Studios 终于带来了 Philip K. Dick 经典得奖作品《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高城堡里的人)改编电视剧,这部 Alternative History/Reality 架空历史类型代表作,故事背景设定于在二战中,轴心国取得胜利,美国更被分裂成了三个国家,包括太平洋合众国、大日本帝国傀儡政权以及大纳粹帝国,更有趣的是在这虚构故事中,纳粹地区有一本禁书《The Grasshopper Lies Heavy》,小说中所描述便是我们真实世界的同盟国胜利的历史,Philip K. Dick 更特别引用了《易经》来决定情节发展,穿透真实和虚假现实之间,是非常脑烧的一部作品。而其实在 Philip K. Dick 生平备受精神病患和毒品诱发的精神状态中,他常常声称穿梭于不同宇宙和历史甚至出现双重人格,这作品乃平行时空科学概念的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
I’ve seen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 Attack ships on fire off the shoulder of Orion. I watched C-beams glitter in the dark near the Tannhauser gate. All those moments will be lost in time… like tears in rain… Time to die.《Blade Runner》
除了上述经典作品外,近年还有《The Adjustment Bureau》(命运规划局)、《Paycheck》(记忆裂痕)的概念作品,在他的科幻作品没有《Star Wars 》般繁华的宇宙或是《The Terminator》中歇斯底里的机器人厮杀,却在昏暗晚上为你脑袋打开了一个大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