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三月,一年一度的 Air Max Day 进入倒计时,一场全球范围内的 Nike Air Max 庆生活动即将盛大开启。今年的主角是迎来 25 岁生日的 Nike Air Max BW,而对于又名 Air Max Classic 和 Air Max IV 的「Big Window」来说,2016 亦是「正名之年」。在 Air Max 家谱中,相较 Air Max 1、Air Max 90、Air Max 95 等 ICON 鞋型,Air Max BW 的人气却大相迳庭。尽管 Air Max 之父 Tinker Hatfield 曾在采访中表示:「每一次新款 Air Max 设计都试图超越先前的成功。」但很显然,Air Max BW 并没有完成这一使命。那么,「Big Window」从面世之刻起是否就已经注定了此般命运?或是历史会为它的「不公平」待遇买单?
1 of 3
2 of 3
2005 Nike「History of Air」Powerwall
3 of 3
Nike Air Max 90 与 BW 共用气垫
images: sneaker freaker issue 28
「迷失」的困境
首先,让我们乘坐时光机回到 Nike Air Max BW 诞生年份 1991 年。众所周知,1991 对于现今流行文化版图的形成至关重要。同年中,万维网(World Wide Web)正式向公众开放;Nirvara 发布了世界流行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Never Mind》专辑;《Terminator 2 :Judgement Day》震憾上映;还有,Michael Jordan 赢得了个人第一枚 NBA 总冠军戒指。你可以牵强地把造成 BW 低落人气的原因归于这些潮流大事件抢尽了所有风头,但这毫无疑问是自欺欺人。1990 年,整个球鞋圈被 Air Max 90 的「那一抹红」和心形后跟饰片迷得神魂颠倒;而在 Air Max BW 诞生后,Air Max 180 又在同一时期推出,相比「可视大窗」,180 度可见气垫单元完成了「秒杀」。在两款革命性鞋型的「前堵后追」下,Air Max BW 的尴尬处境可想而知。
当然,就此为 BW 戴上「生不逢时」的帽子也未免太片面,我们不妨也从其自身上找问题。当年,Air Max BW 被 Nike 定位于拓展国际市场,本应在宣传阵势上大展身手,但只等来零星雨点。反观 Air Max 180,Wieden + Kennedy 公司不惜力邀 Ralph Steadman、Charles Anderson、Andre Francois、Takenobu Igarashi 与 Alfonse Holtgreve 五位插画师和设计师打造了惊艳眼球的折页海报,甚至动用 David Cronenberg 导演大手笔电视广告。以此来看,Swoosh 的宣传重心亦是造成 Air Max BW 备受冷落的原因之一。即使在 2005 年,Nike 首次启动致敬 Air Max 历史的大规模企划,推出每款发售 144 双的「History of Air」Tier0 顶级限量系列之时,Air Max BW 也未能受到 Nike 青睐。
1 of 3
2 of 3
元年 Air Max BW Persian 配套 Nike 国际宣传手册
3 of 3
元年 Air Max BW 鞋盒
images: sneaker freaker issue 28
「紫罗兰」救赎
在此,请不要误解我们认为 Air Max BW 一无是处,或「责备」Nike 对于其他 Air Max 鞋型太过「偏心」。从人气、甚至是地位层面论,「Big Window」也许身处冷宫,但它仍然像其他 Air Max 鞋款一样各司其职,传承著 Air Max 家族的品质精髓。作为 Air Max BW 元年首发配色,紫罗兰 Persian 设计可谓凭一己之力铸就起 Air Max BW 在球鞋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本身也被公认为 Nike、甚至是整个球鞋历史文化长河中的至尊之作。元年发售之时,鞋款配有 Nike 国际宣传手册,上面附有鞋款科技说明信息和主题配套服饰图;此外,橙色盒盖与「OFF-WHITE」即视感的条纹盒底包装至今仍让无数骨灰级鞋迷津津乐道。除去今年,严格来讲,Persian 元年款至今只被复刻过 5 回,分别于 2000、2003、2005、2008、2013 年推出。而 2000 年款被认作最与元年版相近的设计,之后的复刻在气垫窗口有著或多或少的改变,甚至在廓形上渐渐远离元年款的圆润外观。
因此,Nike 在 2016 年 Air Max Day 来临之际首发 Air Max BW Persian OG 配色可以说是意料之中,而它也吹响了 Air Max BW 踏上 2016 正名之路的号角。相比之前不温不火的宣传阵势,Air Max Day 无疑会对 BW 的崛起鼎力相助。此外,在当下时尚环境下,BW 的振兴步伐甚至还会加速前进。针对这一点,我们得从 BW 与 Gabber 文化之间的一段「秘史」谈起。
1 of 3
2 of 3
3 of 3
Tom Nijhuis 1995 年系列
Gabber 文化助推 BW 崛起
面对「Gabber」一词,相信很多人对它有些陌生。其作为一种亚文化,融合了 old school Hip-Hop 与英国 Skinhead 文化,在 90 年代的荷兰与比利时极为盛行。Gabber 的「虔诚信徒」称自己为 Gabbers,平头、Bomber 夹克、艳色 Track 运动装、Air Max BW 是他们最具辨识度的风格造型。就如 B-Boys 对拥有 Fat Lace 的 PUMA Suede 鞋款情有独钟,Air Max BW 比当时其他球鞋更为厚实的廓形深深吸引了 Gabbers。而这些 Gabbers 也拥有著属于自己的风格追随者,其中不乏 Tom Nijhuis、Gosha Rubchinskiy、甚至是 Raf Simons 这样的「Big Name」。
比利时人 Raf Simons 个人同名品牌 2000 年春夏系列「SUMMA CUM LAUDE」就以 Gabber 文化为灵感打造,其与 Willy Vanderperre 在 2014 年《032C》杂志中合作的造型特辑亦彰显出强烈 Gabber 元素。另外,不久前 Carhartt 与底特律 Techno 乐传奇人物 Moodymann 推出联名服饰系列也证明了 Gabber 文化在当今潮流世界中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要知道,Gabber 乐就是底特律 Techno 乐的「衍生物」。还有现今人气爆棚的俄罗斯设计师 Gosha Rubchinskiy,Gabber 基因遍布于他的作品中,在发布 2014 春夏系列之时,还力邀 DJ ZHIT VREDNO 专门打造了 Gabber 乐 Mixtape。毫无疑问,Gabber 文化在时尚界愈发明显的作用力将会让 Air Max BW 发出前所未有的夺目光芒。如果你在未来时装周的秀场外看到 Raf Simons 或 Gosha Rubchinskiy 服饰穿搭 Air Max BW,请不要惊讶。
1 of 3
2 of 3
3 of 3
荷兰 Gabbers
借力 Grime 成为新「AF1」
那么,Air Max BW 与亚文化的渊源仅是如此吗?当然不是。就在上周,Skepta 于 Instagram 宣布与 Nike 联手推出名为「Blacklisted」的合作 Air Max BW 。在此之前,鞋款的联名企划寥寥无几,也只有与艺术家 Stash、游戏机品牌 Nintendo、以及英国球鞋名所 size?的联名款让人记忆犹新。最为重要的是,此番企划可谓预示著「Big Window」将要书写全新亚文化篇章。这一次,Grime 成为夺目无比的大标题。
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音乐种类,Grime 诞生于 2000 年初的英国。其发展道路可以说与 Air Max BW 一样「坎坷不平」。就如 BW 得不到 Nike 的重视一样,Grime 亦不被英国乐坛「正眼看待」。当全世界都在抱怨「白色」奥斯卡之时,全英音乐大奖(BRIT Music Award)也因对 Grime 音乐、甚至是「有色人种」艺人的不公招来此起彼伏的抱怨声。甚至 BRIT 最爱、获得八次提名的 Lily Allen 都为 Grime 大抱不平。更为讽刺的是,英国人自己的音乐还需要 Kanye West,一个「外国人」,来让 BRIT 正眼相看。Ye 在去年集结了所有英国 Grime 艺人登台演绎《All Day》,其中包括 Stormzy、Jammer、Novelist 等代表人物。而身为当今 Grime Rap 的宣传大使、Boy Better Know 音乐厂牌的「指挥官」,Skepta 也在当中。
这位将 Drake 招致自己旗下的 Grime 领军人物得到 Nike 所抛橄榄枝,著实证明了 Swoosh 品牌的先见之明,因为 Grime 在大众范围内获得声名显赫之地位只是时间问题。与此同时,此次合作企划也可以看出 Nike 对小众音乐刺激鞋款宣传、甚至是销售力作用的充分认可。其成功案例在 Swoosh 历史中绝不占少数:Nelly 的《Air Force Ones》歌曲就直接刺激鞋款销量飙升;当 MTV 颁奖典礼上播出 Fat Joe 一口气买下 24 双 Air Force 1 视频之后的第二日,美国很多店铺的 Forces 瞬时售罄。可以想像,如果 Skepta 与 Drake 同时穿著 Air Max BW 登台献唱,鞋款的人气和销售力无疑将一飞冲天。
1 of 4
2 of 4
3 of 4
4 of 4
回首 Air Max 家族 29 年历史,并不是所有成员都可以像 Air Max 1、90、95、97 那样成为聚光灯的焦点。但每一款鞋型都肩负著传承家族品质的神圣使命。就像承办一场音乐会,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主唱站在舞台最前端,成为无数观众尖叫的对象。但如果离开了伴唱、伴舞、乐队、甚至是幕后职员的默默奉献,震摄眼球与双耳的视听盛宴绝对无法呈现于众。Nike Air Max BW 和其他如 Air Max Burst、Air Max²、Air Max Deluxe、Air Max 2000、Air Max Majikan、Air Max Specter 等鞋型一样,就身职音乐会中默默奉献的角色。但没有人可以否定或忽视它们的作用和地位。无论是美学标准,还是实际销售力,又或是在潮流文化中的受追捧度,统统都不可以当作对 Air Max 鞋型分级的依据。因为 Air Max 家族不是一座金字塔,它是一座承载 Nike 历史、甚至是运动鞋科技发展史的博物馆,每一段章节、每一处细节都值得慢慢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