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view: Nike Flyknit Racers 鞋款深度测试评论
我最近受到了Nike 香港的邀请,与其他选手、跑步爱好者与媒体人士一同出席 Flyknit 101 Workshop 这个呈献 Nike 耐克的突破性科技 Flyknit












我最近受到了Nike 香港的邀请,与其他选手、跑步爱好者与媒体人士一同出席 Flyknit 101 Workshop 这个呈献 Nike 耐克的突破性科技 Flyknit 鞋款的媒体发表会。既然我错失出席在纽约 Nike Innovation 全球发表会的机会(*啊哼*),对于这个造成全球一阵旋风的科技鞋款,尤其是先前奥运竞赛之中看到许多田径队选手以及马拉松选手纷纷著用的情况下,我绝对十分乐意的参加这个有趣又极付意义的活动。
是次 Flyknit 101 Workshop 活动举办在香港十分著名具有历史意义的 La Salle College 喇沙书院,它不仅是香港历史最悠久也最受到尊崇的中学之一,同时顺道一提,这所学校也以拥有与培育众多知名的荣誉田径队伍而闻名。
在 Nike 强大的市场行销经营团队对于奥运活动的努力推广以及火爆的网路社交媒体的传递下,大家早就已经对于 Flyknit 鞋款的样式与设计并不陌生。但除了 HTM 系列以及可以从名字理解这是一个完全以针织工艺打造鞋身的鞋款以外,我必须承认我不知道太多关于 Flyknit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状况以及科技本身呈现的效果,就我而言这可能是取自于麒麟或是独角兽的毛发来编织出来的鞋款;所以直到此次的 workshop 体验活动之前,我尚未接触过任何一双 Flyknit 鞋款。
在活动一开始由 Nike Marketing Director Simon WatTF?、Elton 以及 EKIN HK 做了个快速解说与讲座,现在我就来快速的重叙给大家。
为了长话短说,Nike 的 FlyKnit 科技是由 Flywire 技术继承而来;我想大家如果时常造访这个网站,那么你就已早就知道所有有关的Flywire 科技的事情。在所有的营销吹嘘的故事之外,它的制造技术就是由 Nike Innovation team 创新团队采用了全新的合成纤维编织而成一块的布料作为鞋身。
Flyknit 科技绝对不是你近距离观看就能马上感受到藏于背后的科技结晶;这些纤维的连结,以及如何用来连结鞋款部位,包含了鞋头、鞋身、鞋领、脚后跟部位等所有部位在不同的改变下如何进行支撑鞋款的情形。在密度较高的部位就是用来支撑协调,而较为透明的部位就是设计用来透气的部份;HTM FlyKnit Racer 的设计在脚后跟较为丰厚,而鞋笼部位则较为轻薄敏锐用来减轻重量,并且在鞋型设计上较为俐落并降低与地面接触的高度,脚后跟使用了 Zoom Air 提供了轻盈、迅速调整以及快速的反应;全部两个上半部的鞋身侧面的拼接缝合仅仅只用了脚后跟有一条缝线,相信我,像我这样聪明的人,我看的很仔细,即使只是 FlyKnit 纤维编织后的小孔我也看进去了!
信不信由你,FlyKnit 纤维是由回收的 PET 宝特瓶/聚酯纤维 Polyester 打造而成,与 Nike 先前为了 2010 FIFA 世界杯足球赛所打造的足球球衣一样,甚至那个设计有如 Waffle 松饼造型由橡胶打造的鞋底 WaffleSkin ( Nike 创办人 Bill Bowermann 设计的第一款鞋底)都是回收利用再制造,其中称得上是 “新” 的部位仅仅只有高密度泡沫物料制成缓冲中底而已。
在讲座过后就必须回归工作,我选择了 HTM FlyKnit Racer,这双是设计用来竞赛用的鞋款,我可以反覆的讲出多种不同的道理来解释为何我是如何以成熟理智的理由来选择 Racer 而非 Trainer,但说实在的,我就是喜欢这双鞋款的外型而已,而且鞋垫上面还有 Racing 的竞赛字样,那绝对值得穿著它停留在田径场上面不是吗?而你第一件事情会注意到的事情仅仅只有当你拿到鞋盒的时候,会有”有鞋子在里面吗?”的疑惑,仅仅只有精灵般 160 克的重量,让人觉得几乎比空气还要轻,Trainer 鞋款也仅高于一点点 200 克而已;然而相信我,当你跑超过 30 公里以后,每一克的重量就跟一吨差不多,尤其是我去年在檀香山跑步的时候,当跨过终点线的同时,我觉得我脚上的鞋子就像灌了铅一般。
鞋款设计以四个概念:Performance、 Lightness、 Formfitting 与 Sustainability – 不难看到他们如何成功将这四个元素放入了鞋款设计之中。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合身以及可永续发展的理念,先前已经提到了超过 80% 的鞋款是由再生材料打造,由 6 mm 聚酯纤维 Polyester 制造编织而成,这绝对令人大开眼界,当你停下来思考了其他你所知的鞋款的制造流程:先是切割不料、扔掉边脚不需要的材料、使用了有毒化学溶剂以及大量的浪费。那个些其他的东西都到哪去了?就是垃圾填埋场而已。我非常乐意见到像 Nike 这样龐大的公司会去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减少放费以及使用回收材质;也许你认为没有浪费多少东西,但想想当你制造了成千上万的鞋款之后…这样可以节省多少的浪费呢?在经由全新的制造过程之中,仅仅只有七个步骤就可以达到鞋款的,而传统则有 220 个步骤(!!),减少了制造的流程同时让 quality control 品质管制上更为一致。由于只有七个步骤 40 分钟的流程时间来做制造,所以你可以想像当你有一天走进了 Nike 的专门店,将你的双脚放再 3D 扫描仪,之后就可以以你个人的脚型进行鞋款的制造,过了一个小时候你就可以将你个人专属的设计鞋款给带回家了!
在 La Salle College 喇沙书院的田径道上,我们今日的陪同训练师 Ricco,是香港三项铁人赛队的一员,以及 Maggie “The Dragon” Chen,则是七次香港女子马拉松的纪录保持者 (2:32)…他们把跑步视为相当重要的事情;除了正常的热身训练以外,他们也快速的教导了我们关于跑步的一些诀窍,像是如何踏步与步伐以及正确的跑步姿势。同时我才意识到,这是我第二次在田径赛道上跑步(上一次是几年前 Gyakusou 系列在东京的发表会) – 而田径赛道的地面的回馈体验绝对与一般的路面不同,正是这个原因,你可以直接感受到 Flyknit 系列是真正为了田径场而生的鞋款!
Fit 鞋型
在鞋型上面我必须承认 Flyknit 系列像是以特别的脚型来打造;鞋型十分的纤细狭窄,综合了我所听到的一些体验意见中,大部分包含了针对这种鞋型在后跟鞋托的设计以及过度的脚掌运动所造成的回馈感受;虽然 Flyknit 背后的科技包含了 Flyknit 编织设计所造成的灵活运动的质感,以及以独特透气的机能包覆全脚的设计,但可能并不适合每个人来穿著,而是适合全世界中部分的脚型,尤其是运动员。Zoom Air 鞋垫在一开始也有点僵硬的回馈感,但并没有让整个跑步的流程中感到不适。
Technology 科技/Flyknit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有著永续发展的 Flyknit 概念技术与再生回收材料能够减少浪费的方法让我印象深刻,但在背后的潜藏技术才是真正吸引我的原因,这个技术的应用范畴以及工厂能够灵活制造的可能性,能够让未来订制鞋款的时候经由三维扫描的科技完全客制初一款专属于自己脚型鞋款,对于鞋款的性能表现以及客制经验上的未来愿景,就是可以快速的等待鞋款的制成,相信这绝对是能够改变整个运动鞋设计制造产业以及零售竞赛的游戏规则。
Conclusion 结论
对于 Flyknit 鞋款我有著同样于当我在 2007 年第一眼看到 iPhone 的感觉,那种在鞋款背后划时代的科技绝对是令人心动的一环,然而在同一时间之中,你必须把科技的发展看的更远一些。就我个人而言,我会建议在购买前先去店内试穿不同的尺寸以及鞋款来优先体验,对于线上购买的话我个人会比较犹豫,除非你只是想要把他当做一双纯粹的休闲鞋款。如果你比较在乎脚踝的稳定度的话, Flyknit Trainer 会比 Flyknit Racer 有著较多的支撑以及缓冲避震的设计。虽然 Flyknit 鞋款是个非常好看的装备,但我会视为一双高科技跑鞋,而不是普通的训练鞋款;即使踩在水泥地或是一般的地面跑步比较适合我个人的习惯与风格,但它比较适合作为短程冲刺的竞赛用鞋款。我不会使用它跑超过五公里的路程,除非你有很自然的步态或是你有扁平足,抑或是在跑步机上。除了这些以外,如果你没有很好的跑步技术,那么我不会很强烈的建议你去穿著这个鞋款,Flyknit 系列与其他搭载 Nike Lunar 动态支持系列的鞋款有相当大的差别,它不会协调以及支持你不正确的跑步姿势以及步伐。但我十分乐意见识到 Nike 的 Innovation Kitchen 创新基地能够制造出更进一步升级的 Flyknit 鞋款版本。
“Frank Liew 目前担任香港创意设计机构 Silly Thing 的 Creative Director 创意总监,在香港、中国以及台湾拥有 Milk/Milk X/Obscura 等不同设计时尚生活类型杂志;横跨出版、影像制作、活动以及时装零售,是个有著高端奢华品牌、汽车制造商,以及运动品牌巨擘等不同类型客户的复合式创意单位。除了写作以外,他同时常常有著愤世嫉俗的发言与身为非常态的 Team GIRA2 跑步成员,不仅如此,Frank 十分著迷在四轮的车款中…以及巨大的 Gummy Bear 软糖,同时目前深陷在 Instagram 社交影像分享用程式中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