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与情色包裹下的诗意,是园子温直击社会畸态的武器
解读以《纪子的餐桌》、《爱的曝光》、《冰冷热带鱼》等作品为代表的「园式」影调。

「东京新宿站的月台上,五十四名女高中生手拉着手一字排开,在列车驶来之际纵身跃下铁轨,巨量鲜血随即飞溅而出。」
这组极为血腥的惨烈画面,让上映于 2001 年的《自杀俱乐部》成为彼时坊间热议的电影,也让「园子温」这个名字第一次被大众熟知。随后推出的《纪子的餐桌》、《神秘马戏团》等作品,疯狂场面升级,让色情、血腥、暴力等 Cult 式猎奇元素逐渐成为「园式电影」的标签。

Suicide Circle (2001)Earthrise
而园子温本人的经历就如电影一般传奇。十七岁离家出走,为创作歌词无意间闯进现代诗的世界,误入过邪教组织。大二退学后,为了能跟父母交代,决定在告知真相前先找到体面的事业,于是将戏剧、乐队、小说、漫画,全都尝试了一通,结果在大一时仅用一个月拍成的电影里找到了出路。
在这部青涩的处女作《园子温就是我!》(1985) 中,导演实验性地将镜头对准了自己,未曾想这条影片引得 PIA 电影节的注意。若能在被誉为「独立电影龙门」的 PIA 电影节获奖将得到 300 万日元的预算,这让园子温看到了希望。次年完成的《男之花道》果真摘得大奖,从此正式开启电影生涯。

Noriko’s Dinner Table (2005)Eleven Arts
不过直到 22 年后,园子温才真正感到开拓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因为首部商业恐怖片《恐怖爆发》的扑街,他决定前往好莱坞寻求机会。面对这位商业片经验几乎为零的日本无名导演,制片公司的高层直接扔过来一本类似《好莱坞电影十则》的成功秘籍。连夜读完后,园子温开始了「写剧本—卖剧本」的销售之路。虽然最终未能敲开好莱坞的大门,但经受此次洗礼的园子温开始正视「商业电影」。
2008 年上映的《爱的曝光》算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电影出道作,也是其知名度最高的作品。据说《The Blues Brothers》的导演 John Landis 偶然在儿子房间发现此片,竟就一直站着看到电影结束。不过熟悉《爱的曝光》的影迷,可能不会对此感到意外。这部将纯爱、邪教,以及偷拍、易装、AV 等各种恶趣味拼接而成的电影,看似集齐了烂片的特征,但神奇的是,故事流畅得让人几乎感受不到长达四小时的片长。
Close-Up 在电影术语中意为「特写」,指聚焦于某一局部的镜头,放大突出细节以达到强调或推动剧情的艺术效果。一部优秀的电影可以被多重解读,同理,一位杰出的导演也存在不同侧面。HYPEBEAST 今番便聚焦在从《自杀俱乐部》开始成形,以《纪子的餐桌》、《爱的曝光》、《冰冷热带鱼》等作品为代表的影像语言,解读园子温是如何用血浆与情色包裹下的诗意直击社会病灶。
Cult 片诗人

Bicycle Sighs (1990)Sion Sono
以 PIA 电影节奖金拍摄的《自行车叹息》(1990) 伊始,早年实验电影阶段的园子温作品更像是其诗歌创作的延续,几乎看不到后来人们所熟悉的影调。其中,《房间》的剧本除了零碎的几抹场景描写,基本上是一本诗集,园子温笑称自创了「诗歌朗读电影」。
千禧年尾声,园子温渐有起色的生活坠入谷底。不仅该年上映的《现生现身》一片惨淡,刚搬入的浅草新居也在大火中化为灰烬。此时,他恰巧获得公派赴美留学的机会,于是时年四十的园子温,怀着从头来过的念头前往美国。
不过来到旧金山后,园子温没去上学,反倒整天浸泡在租来的 B 级片录像带里。在挑战下限的视觉冲击下,他逐渐意识到此前的「自相矛盾」——其研究 Andrei Tarkovsky(俄罗斯电影艺术家,以诗性叙事著称)等导演的作品后,为艺术也好,虚荣心也罢,逐渐背离自己本能的欲望和愉悦。但这些劣质低等的猎奇电影,让他想起儿时的自己确实为电影中的乳房和秽物兴奋过。
「或许应该释放自己从电影中获得的原始感动,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全部揉碎融合不就好了」,带着这样的想法,园子温彻底解放天性,决定将自己的欲望在电影中燃烧殆尽。回到日本后,他便拍摄了那部「臭名昭著」的《自杀俱乐部》。这部作品以冲击性的画面,揭开当时日本集体自杀的社会现象背后,家庭制度崩溃、青少年盲目崇拜流行文化等社会问题。这是园子温第一次在电影上体会到觉醒的滋味,从此前「应该拍的电影」转换至「想拍的电影」。
「诗人」和「Cult 片」这组略显违和的标签同时出现在园子温身上,反映了这位导演矛盾的个人气质。而这也正是其作品的迷人之处——并非一味地喷洒血浆、卖弄情色,在猎奇的 B 级片语言之下,流淌着凄美的诗意。
基督教与邪教隐喻

Love Exposure (2008)Omega Project
在园子温的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具有宗教意味的象征元素,例如《爱的曝光》中一直围绕着「原罪」,父亲一角的职业是神父,女主洋子和「圣母玛丽亚」的意象重叠;《冰冷热带鱼》中,杀人魔处理尸体的旧宅随处可见基督教圣像和十字架。
不过导演并非基督徒,其对于宗教元素的兴趣源自儿时观看的《Det Sjunde Inseglet》、《The Ten Commandments》、《Proces de Jeanne d’Arc》等作品。由电影、小说、古典音乐构建起的「基督风暴」,一直影响着园子温的创作,但其对于宗教秉持着中立的态度。
「邪教」也是园子温电影中的常客,这又得说回到他的「热血青春」。中学时期的园子温对丰川老家的生活感到窒息,高中三年反复离家出走。在东京四处游荡的他,既没有生活目标,也找不到谋生之道。忍着饥饿在车站乱逛时,被统一教会的人搭讪,在对方承诺「相信上帝会有饭吃」后,便稀里糊涂地跟着走了。就这样园子温过上了每天在教会打扫、唱赞美诗的生活。在看清邪教的真面目后,逃回公寓发现桌上居然放着剃刀,并写着「等着你哟」。
这段神奇的经历,在后来写《爱的曝光》剧本时派上了用场。而电影的灵感则是源自导演一位从事情色行业的多年好友,在妹妹加入「统一教会」后助其脱离邪教的真实故事。除此之外,园子温作品中常出现的对他人精神压迫的癫狂执着的角色,如《在无爱之森呐喊》中洗脑操纵他人的村田丈,也具有一定对邪教组织的隐喻意味。
支离破碎的家庭

Cold Fish (2010)Nikkatsu
一家人貌合神离地用餐,可谓园子温电影中的经典场景,而这来自导演本人的经验——在充满疏离感的餐桌上,不管摆放着多么美味的食物,都会让人食之无味。正如《冰冷热带鱼》的开场,一家三口阴郁沉默地咀嚼着速食饭菜,预示着这个家庭即将分崩离析。
园子温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极为传统古板的父亲,对子女有着严格要求,但却不愿意去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园子温对于原生家庭的失望,让这种强硬的父亲形象,化身为《纪子的餐桌》中努力维持表面融洽却未发现女儿异样的报社主编;《爱的曝光》中无视儿子家庭渴望的懦弱神父;《在无爱之森呐喊》中害怕颓废女儿被他人瞧见的大学教授。
这些「父亲」维护着家庭的和睦假象,用以掩盖已然肢离破碎的悲惨事实。能看穿这层「国王新衣」的,似乎只有孩子的视线。而这也是园子温十七岁第一次离家出走的根本原因。《纪子的餐桌》中女主离家出走至东京,开始「家人租赁」生活的荒诞剧情,完全出自导演的亲身经历。初到东京的园子温在车站不知所措,便被一名女子请回家以丈夫的角色一起生活。「婚姻生活」没持续多久,女子希望和他一同殉情,感到害怕的园子温乞求女子放他走,没想到女子爽快答应,还给了他几万日元的报酬。这段经历,为园子温无趣的过往生活点燃了第一道灵感的火花。
园子温认为「血缘」才能造就最强的戏剧性,所以其作品几乎都是以家庭为单位。他将那些无法顺利「毕业」的亲子关系在自己的电影中重现并摧毁,告诫着一个世人都不愿意面对的真相——大部分人始终相信自己家是正常的「平均家庭」,但实际上这种温情电影中所描绘的幸福画面几乎无法实现。

The Whispering Star (2015)Sion Production
「与其抱怨自己的作品不被时代承认,还不如创作出令人无法忽视的作品数量来让时代承认」,纵观园子温的电影生涯,他确实遵循了自己「量大于质」的宣言,拍摄影片超过 40 部。作为电影语言的开拓者,园子温随时准备着摧毁电影的形态。正当《恋之罪》让影迷甘之如饴时,随后上映的《庸才》打破往日风格,结局照进罕见的曙光。其实原定剧情更为黑暗,但当电影剧本完成时,「3·11 日本大地震」发生了,所引发的福岛核泄漏让当地居民流离失所。受到极大震撼的园子温决定修改剧本,为绝望中的人们带来希冀。正因为园子温的这份「刹那主义」,成就了《庸才》这部佳作。
而 2015 年上映的《悄然之星》,则再次让影迷大跌眼镜。血腥暴力不见踪影,全程黑白寂静,只有一名家庭主妇扮相的女机器人在宇宙中运送货物。这部园子温「最安静的」电影,其实早在九十年代就写好了剧本。同样融入了当时对地震的情绪,电影取景自荒败的福岛街头,由原本的福岛居民扮演收件人。其中一幕,快递员漫步在走廊上,两旁的剪影象征着原本福岛家庭的幸福缩影。
园子温漫长的电影生涯中,经历着数次转变。B 级片的刺激,让他从独立电影的自我封闭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语言;好莱坞的洗礼,让他开始拥抱商业片,这也使其有机会将等待了二十年的三份剧本《地狱为何恶劣》、《爱与和平》、《悄然之星》搬上银幕;一场地震,让他重新开始思考电影的意义,为作品赋予新的能量。或许,电影的功能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令人满足,一种是令人觉醒。显然,他希望自己的电影同时兼备两种特质。以血浆与情色化作的利刃撕开社会表象,让人们看到暗藏于背面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