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杂志出版社的结业,为何特别能引起业内人士的共鸣?

业内人士分享与日本杂志的点滴。

Culture 文化

3 月 10 日,由谷合贡创立超过 30 年的出版社 MEDIUM 宣布破产,MEDIUM 旗下的杂志包括《Ollie》、《GRIND》、《PERK》、《CYCLE HEADZ》、《nice things.》等,消息发布后引起了国内业内人士的关注。

因潮流文化自成一派及男士服饰文化的兴旺,不少业内人士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日本杂志的熏陶。从刚开始的接触到深入了解研究,从进入行业的菜鸟逐步成熟,当中都有从日本杂志中吸取到一定的养分,甚至因为接触到日本杂志而决定从事潮流文化相关行业。

日本杂志出版社的结业,为何特别能引起业内人士的共鸣?

谷合贡(右)/Metropolitana.tokyo

今回,HYPEBEAST 便邀请到 12 位与日本杂志长年接触且不同领域的业内人士,分享他们与日本杂志之间的故事,对杂志行业的一些看法,从中感受他们为什么会对日本杂志产生共鸣。

日本杂志出版社的结业,为何特别能引起业内人士的共鸣?

Ringo/Hypebeast

第一次接触日本杂志是什么时候?

五郎 : 大概从初中时代开始,1994 年左右。那时候接触日本潮流资讯,唯一途径就是日本杂志,第一本购入的是《BOON》或者《ASYAN》,已经记得不太清楚了。当时因为家住铜锣湾,所以我大多会到三越百货公司(目前铜锣湾希慎广场原址)的日本书店,又或者皇室堡地库的 HMV 购买。坦白讲那时候年纪还小,根本就不太了解潮流文化,最大兴趣就只是看看日本的球鞋潮流,看看那边有什么特别的配色。不过印象中 1996 年左右因为日剧的大流行,身边朋友也开始讨论木村拓哉、竹野内丰、广末凉子等明星的造型搭配,再从日本杂志慢慢了解他们身上的单品。而我自己也是那个时候才逐步认识 A BATHING APE、SILAS、HYSTERIC、ELECTRIC COTTAGE、RED WING、PORTER 等当时东京所流行的品牌。

Tea Watanabe : 第一本购入与日本街头流行有关的杂志是《BOON》。后来,我翻阅到东京文化杂志《TOKION》,里头详细介绍众多东京街头文化,发现这杂志的创办人是个美国人时,激发了我想要学习日语阅读及理解当中的内容。《TOKION》启发了我要多元阅读的心态,后来除了大众流行杂志之外,我也会开始翻阅《SWITCH》、《+81》看视觉排版也开始习惯独自读字。这样的改变让我超龄于身边的许多朋友,当然我还是会去看《BOON》里头介绍哪双限定球鞋,只是当时二十岁未满的我已知道,所谓自己想追求的流行次文化,不只是表象而已。

后来我在日本求学期间,更认识了被收购前的《Vice Japan》团队,他们教会我许多编辑的技巧。之后也接触了另一本日本街头的老牌 Free Paper 《DICTIONARY》,当中介绍了许多日本街头的真实现况。那时的我也因为人住在大坂,更让我学会不要只注目「里原宿」,这个已经钝化成排队代购的商业代名词。

日本杂志出版社的结业,为何特别能引起业内人士的共鸣?

《tokion》2007 年 7 月号/Tokion

Cocu :对我来说真正意义上购入的第一本日本杂志是《Lightning》2009 年 11 月号,当时我第一次去东京,在涉谷十字路口的大盛堂书店购入。虽然当时购买了好几本不同杂志,不过这本《Lightning》因为是手绘风格的封面设计,是我当时最喜欢的。非要说意义的话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不能很明确的描述那种情绪,但无论对于当时自己从事的杂志设计工作还是对服饰的爱好,都有一种既陌生又亲近的感觉。

之后有几年一直追着买《Lightning》、《Clutch》、《Warp》和《2nd》。其中《2nd》有一期的大专题叫「Chino or Cargo」,围绕这两种裤型而展开的丰富内容非常好看,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

Fiona : 第一本应该是 2006 年左右在广州流行前线那一带卖水货杂志的小书摊买到的《Smart》。我记得当时拿到手就翻了好多遍,虽然文字是靠猜的,但图片和内容都是我当时很感兴趣的,跟挖到宝藏一样,哈哈。

Hero : 2000 年左右,潮流资讯还不发达,特别在小城市,想找到潮流资讯更是难上加难。我那时是从海外亲戚的朋友那里借来翻看,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尤为珍惜。而自己真正第一本购买的日本杂志是 2005 年去日本留学时,在到日本第二天就买了《Ollie》和《Smart》,到现在仍记忆犹新,虽然看不懂内容,但靠图片认识了很多品牌。它们是我后来走向服装行业的引导者之一。

Tony : 第一本是《POPEYE》,还记得是 2005 年,我还在日本长崎县佐世保市读中学。对我来说是对潮流感兴趣的开始。

日本杂志出版社的结业,为何特别能引起业内人士的共鸣?

自 1976 年诞生的《popeye》影响了好几代人,图为 1984 年 10 月号/Magazine House

现在还一直在买日本杂志有哪些?有哪几本特别喜欢?

Kidsosoul : 我其实没有一直追着买的杂志,因为我主要买特刊比较多。最早买的是《Sneaker Tokyo》,第一本是 2011 年的藤原浩特刊,可能国内在那个时候很少去为一个人去做一本这样的球鞋特刊,去介绍他设计过或者他喜欢的鞋子,算是一种新的形式。之后印象比较深刻的应该是一本《Nike Air Book》的特刊,那一本把 Nike 所有的气垫科技类型和鞋款都做了比较完整的总结,还附赠了一块 MAX AIR 的气垫。以我自己买到的日本杂志来看,我觉得他们的挖掘能力和总结能力都比较强,他们真的能找到了很多元年的产品来拍摄,让读者有机会看到真正 OG 的东西是什么样。

Tom :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都绕不开《BOON》、《Smart》 、《STREETJACK》这几本杂志。日本杂志对我来说就像艺术品,图片的拍摄、杂志的 Layout 都很用心,日本杂志的编辑力很强,他们是以一个 Lifestyle 的方向来做的。

《Casa BRUTUS》和《BRUTUS》都是我一直都会追的杂志。最有记忆的一期是专门为建筑界的 「教父级」 建筑师丹下健三出的一本专辑,一直都很喜欢他的作品所以印象很深刻。

Kos : 高中时候,我在图书馆就看过《BOON》、《GETON》、《RELAX》,之后也一直要追着买《BOON》,从里面学到很多关于古着、球鞋的东西。那时候没有手机互联网,看这些杂志是唯一的渠道了解时尚和潮流方面的东西。

日本杂志出版社的结业,为何特别能引起业内人士的共鸣?

《relax》2000 年第 36 期/Relax

England Summers : 以前最喜欢《Relax》和《流行通信》,几乎每期都买,然后是《StudioVoice》、《BRUTUS》、《CASA BRUTUS》、《POPEYE》等等我都会定期买来看。偶尔会买来看的有一些生活方式类的像《天然生活》、《ソトコト》、《Ku:nel》、《暮しの手帖》,也有比较偏设计的《idea》、旅游的《NETURAL》,其实连《an an》,或《女性自身》。最近比较喜欢的是与法国版权合作的儿童时装杂志《Milk》,还有户外杂志《GO OUT》。

有几本是特别印象深刻的。第一本是有一次我在东京逛二手书店时淘到的由乐队 Talking Heads 贝斯手 Tina Weymouth 担当封面的 1981 年 5 月刊的《Studio Voice》。那个时候他们已经和美国《Andy Warhol’s Interview》杂志有版权合作,是一本「Maper」(magazine paper),有点像报纸,只有封面封底是彩印。

第二本是是以「鬼太郎」做主题的《PEN》 2010 年 5 月号,完全就是因为我很喜欢鬼太郎。第三本叫是 2008 年 1 月号的《旬がまるごと》,这本杂志每一期以一种食材作主题,我手上这本整本讲大葱的,很有深度,也有很多硬料知识在里面。因为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做法,我觉得他们很勇敢,很有幽默感。如果你在中国编辑选题会说「我提议下期做大葱,整本做葱」,应该会被人打吧(哈哈)!

Hero : 从 2012 年开始,每期铁打不动购入的 4 本杂志:《free&easy》(16年已休刊)、《POPEYE》、《GRIND》、《GO OUT》,每本内容各不相同,但谈及真正扩展我思维的要数《free&easy》。小时候喜欢街头文化,喜欢的内容其实比较单一,在接触到《free&easy》后才开始了解阿美咔叽文化背后的博大精深,很多类别的服装都是从这里延伸出来。

我也曾有幸去过《GO OUT》母公司,了解到整刊杂志,由 7 个人完成,其中还有几位是外聘临时工。细想了下,内容信息量超大的月刊,靠 7 个人完成,这是一个专业度、知识面是多高的团队!也证明了能输出好的内容,是跟本身专业素质有关的。

日本杂志出版社的结业,为何特别能引起业内人士的共鸣?

《go Out》2020 年 4 月号/Go Out

何时是你心目中日本杂志的黄金期?日本的媒体业界给到你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五郎 : 对我而言是 1990 到 2010 年所横跨的 20 年。简单来说,就是网络资讯仍未发挥起来,日剧、里原宿文化最强势的时候,那时大众接收最新资讯的最快途径,就是靠各大日本杂志的报导。最大的感受是,媒体对于大众的影响力真的难以形容,那时候杂志封面人物所着用的、专栏作者所推介的,总会令到身边朋友「一窝蜂」去抢购。

Tea Watanabe : 若要说我这个世代的黄金时期,我想应该是 2002 到 2012 这十年,网际网络启动了大家想要互联的心态,千禧年后的《HUgE》、《Sense》以及停刊又回归的《TOKION》都是想要深度阅读又能理解日本品牌演进的好刊物。《Ollie》在 2009 年还能分支创立《GRIND》实在不简单,《GRIND》创刊时的封面人物是 Dragon Ash 的降谷建志,标题中写到「穿得随兴『不良』,展现你的良好SENSE」;同一个月的另本杂志《HUgE》也同样用了「『不良』的Coolness」,两本杂志的同月号都用了「不良」来表现出当年日本鼓励人们表现个性表现雅痞,即便是大人了依旧不要忘记「不良少年」的那个又帅又坏的初衷。我认为千禧年后的日本杂志的新锐「街头Big 3」就属《GRIND》、《Warp》与《Eyescream》,现在还存活的也就只剩由 SPACE SHOWER 支撑着的《Eyescream》了。

日本媒体给我的最大启发是:「永远不要走在最前面,但永远也要懂得帮助走在最前面的人们。」

日本杂志出版社的结业,为何特别能引起业内人士的共鸣?

《huge》2012 年 10 月号/Huge

Cocu : 如果让我定义日本杂志的「黄金期」的话我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我可能会跳出杂志这个概念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因为丰富且全面的信息并把它们综合起来考虑我觉得才更有意义。

杂志与整个出版业界的发展、规模、变化以及出版物的销售等等很多因素息息相关,而且还要看这个动线启止时间点的设定,比如在 2009 年日本全国的书店是 1 万 4 千多家,在 2014 年则变为了 1 万 2 千多家,这说明了什么呢?又比如日本出版物的流通是按照一种「委托贩卖」的流程原则,很多书店承担的风险会相对减少,这又说明了什么?众多复杂的因素综合起来都会刺激和影响着杂志的发展。

Tom : 日本杂志的黄金期大概是 2000 年到 2010 年左右吧,那时候你的品牌能上到日本杂志或者一些网络媒体会有一种好像被这个潮流界认同了一样的感觉。譬如以前的《honeyee.》,能让他们有兴趣采访就代表你的成功和马上会吸引到很多人关注。

我有好几个朋友都是日本潮流媒体里的 OG,他们做事很认真,很细致及专业。据我了解,有很多杂志背后团队不超过 5 个人,他们很多都是因为热情一直做下去。

Fiona & Kos : 感觉是在 90 年代末,2000 年代初。我们觉得日本的媒体和产业本身的关系非常紧密,比如《POPEYE》从 70 年代创刊开始就一直和日本的男装发展进程相互影响推动,引导着风潮和文化的形成和变化,一直到现在都还保持着杂志独立性、自己的风格和专业性,可以说是业界常青藤,整个杂志的发展过程和一代代编辑们的专业和敬业精神都非常值得尊重和学习。

另外我们在很多年前因为一些工作上的事务认识了《STREET》的创始人及主编青木正一先生,几年前也见过他们的摄影兼编辑,两个 20 来岁的小姑娘,他们三个人当时负责做两本街拍杂志,工作量很大,但是他们却不觉得辛苦。他们给我的印象是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有媒体工作者的觉悟和理想主义色彩。

日本杂志出版社的结业,为何特别能引起业内人士的共鸣?

日本发展得最好的书店蔦屋书店/Seki Ryuta / Hypebeast

据你观察,近年日本杂志的质量是否有变化?有哪些优劣之处?

Jeffrey Zhang : 我第一次接触是因为香港媒体《东 Touch》和《milk》里面有大量转载日本杂志的内容,至今我还一直有购入不同的日本杂志。就我看过的杂志来看,我觉得它们本土的内容变少了,内容上变得相对更国际化。优势是跟上了全球化的列车,不足之处就是缺少了日本杂志在一直以来的国外文化转变成本地文化的灵魂,某程度上变得跟西方杂志内容类似,但可能视觉设计和传播力上还不及西方杂志。

Tea Watanabe : 我觉得日本杂志的质量由于教育文化的影响,整体来说依旧维持高水准的表现。能够在市场上存活杂志里头,最大的优势在于这里有太多的教育培养出许多中规中矩的人才,只要有创意的领头羊指挥,所带出来的规格总让每本杂志都有其收藏价值。

不足之处的话,可能会是无法面对当今社会的「分众市场」与「速食文化」。但对媒体传递,在内容上要同时追求「深」与追求「广」往往是天差地远,难以并进。要不你就像是《Smart》专心服务年轻朋友,每期附录让消费者觉得性价比超高的赠品小物;或是《POPEYE》背后早已「勾结」好所有买单的品牌,制作出让读者、编辑、广告主……都皆大欢喜的刊物。

日本杂志出版社的结业,为何特别能引起业内人士的共鸣?

今年 2nd 与 New Balance 联手打造的《new Balance Book》/2nd

Kidsosoul : 近年来我买的日本杂志已经不多了,因为球鞋特刊最近出的不是特别多,而 2010 年到 2012 年有好几本球鞋特刊都做得很不错。拿自己手里有的书来看,我觉得 2015 年出的《New Balance Book》就不如之前的几本 New Balance 特辑。然后也买了《OUT OF STOCK》,噱头比较足,但仔细一看,其实还是比较无聊的。总体来看,我觉得日刊的优势就在于挖掘和整理总结,他们有时候就像在做考古那样,感觉他们做的不是杂志,是资料库。不足的地方就是有点死板,就是他们都是按照一个流程走好几年,没什么变化。

Cocu : 从我开始关注日本杂志这十余年,我个人觉得在我感兴趣的范畴内的日本杂志质量一直都非常高,没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所谓进步或者退步的发展时期或「变化曲线」。不过其实编辑团队都会在制作编纂中不断总结经验来进行很多调整,我觉得在长期的认真工作中必定是逐步提高了日本杂志的整体质量。能够不断思考进取,改善不足永远是任何行业的重要优势之一。

Xiaopeng : 我觉得 20 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是日本杂志最好的时期,那时候看日本主流杂志会觉得类型非常丰富,市场非常多样化,觉得他们总是能以很低的成本做出精致又有话题性的内容,成本控制很厉害,另外就是能看到人脉资源的重要性。这几年已经不太看日本杂志了。没什么变化,当季的消费导向资讯太多了,我不再需要通过印刷品去获得这些资讯。

日本杂志出版社的结业,为何特别能引起业内人士的共鸣?

《ollie》2 月刊/Ollie

如何看待这次 MEDIUM 破产结业的事件?

Tea Watanabe : 其实创办人谷合贡于 1988 年年纪轻轻就能创立《Ollie》,至今 30 个年头,2013 年时 MEDIUM 的营业额,杂志销售高达八亿五千万日币,实力绝对是有。同时他能够懂得用滑板招数来命名杂志名称,街头的《Ollie》便是取自滑板招式「豚跳」,后来《Grind》则是「辗磨」(轮架的一部分与障碍物摩擦),尔后还有展现「女力街头」的《PERK》以及生活风格杂志《nice thing’s》进攻文青市场,如此创意的表现也凸显出这家公司满满的创意与活力,任谁都无法料到这间公司会一夕之间倒闭。

当然其中的关键就在于《Ollie》和《Grind》的关键人物千叶琢也,他在杂志迈向 30 周年的 2018 年初做完了《Grind》 Virgil Abloh 封面的一期之后,就率众离职另起炉灶创立了新杂志《Silver》。

当然这次的 MEDIUM 倒闭事件,日本网民有人谩骂前员工自立门户还挖角实在忘恩负义,也有人说可见这老板没有能力留住好人才。我只想说他人的家务事我想外人永远看不清,有时候并非时代的洪流淹没你我,懂得珍惜好人才,有共识再共事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即便没有后浪涌起,身为前浪的你我自身化为死水,死在沙滩上也只是迟早的事。

Cocu : MEDIUM 的结业确实挺惋惜。因为在我个人情感来说还是最喜欢有「实物感」的纸媒杂志,而且 MEDIUM 旗下的《Cycle Headz》也是我最喜欢的日本机车杂志,因为我觉得这是把机车与服饰文化结合的最好的一本杂志。

England Summer : 每一个出版社结业都有惋惜的感觉。不知道他们破产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只能说新世代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和上一个世代很不一样,没有办法做好线上策略的出版社,可能也会遇到很多瓶颈甚至是危机。

Hero : 继《Free&Easy》休刊之后,最遗憾的就 MEDIUM 破产这个消息,对我来说《GRIND》是造型教科书,《Oliie》是街头传承者,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有公司接盘 MEDIUM 。

日本杂志出版社的结业,为何特别能引起业内人士的共鸣?

千叶琢也/Fashionsnap.com

一本杂志的销量对你来说重要吗??

Xiaopeng : 重要,但不是判断杂志好与不好的唯一标准。

Fiona & Kos : 作为读者来说的话,自己喜欢看的杂志销量有多少一点都不在意,当然希望它卖的好一些,生存的久一些。

Kidsosoul : 我觉得还是重要的。如果说内容是一个主观评价这本杂志做得好不好的标准,那销量就是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条件。销量还是可以反映一些问题的,你不能只是「自嗨」,完全脱离实际地去做东西。

England Summer : 非常重要。没有销量就是没有人喜欢买。没有读者群(受众)就没有客户埋单,没有人埋单就没有成本去做产生有质量的内容,是一个恶性循环。

Hero : 对我来说内容是否吸引我更重要,与销量无关。

日本杂志出版社的结业,为何特别能引起业内人士的共鸣?

千叶琢也主持的最后一期《grind》/Grind

日本杂志对你目前从事的工作有什么影响?

Jeffrey : 它们改变了我的审美和未来的职业走向,目前工作上基本是 50% 创意资料参考的来源。

五郎 : 打从 2001 年加入媒体工作开始,前辈们也会建议我多看日本杂志寻找专题灵感。基本上所有跟潮流文化有关的日本杂志都要追看,单是看杂志就已经连睡觉的时间都不够。有时候甚至会「抄袭」他们的专栏主题,重新制作一编比较适合香港读者口味的故事,举例好像「利用一件外套配搭出整个礼拜不同造型」又或者「以有限金钱也搭配出最流行造型」的文章,其实都是参考日本杂志的专栏主题出发。

另外在我心目中,日本杂志对于产品的推广手法亦是最专业最成功的,例如 2001 年 10 月号的《RELAX》,想不到因为 BAPE 与 PEPSI 的联名系列,能够以一整期杂志内容完整报导整个企划的来龙去脉;为了推介最新的 Nike Air Max,又或者最新的 Levi’s 牛仔裤,不但会搜寻日本每个角落,抽丝剥茧地由系列的首件作品从头为读者详细解读一次,而且当中更加会加插不同的专家访问,以及邀请明星名人作亲身示范,令读者们对于该件产品印象特别深刻,掀起大众讨论之余更产生浓厚的购买意欲。

现在 432Hz 店内最高人气的几个品牌都是来自日本,而且大部分在香港地区都是独家发售。每当需要进行造型拍摄的时候,我仍会找些日本杂志出来翻一翻寻找灵感。

日本杂志出版社的结业,为何特别能引起业内人士的共鸣?

2001 年 10 月号的《relax》全本介绍bape 与 Pepsi 的联名系列/Relax

Cocu : 日本杂志对我目前工作的影响或者帮助不是简单几句话可以概括的,对眼界、审美、思考方法其实都有很大的帮助。我之前做过快 10 年的杂志设计工作,现在的职业是刺青师,看起来与杂志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其实很多东西是融会贯通的,尤其是在从事与流行文化相关或者任何形式的设计工作我觉得基本上都能从日本杂志中汲取到很多营养。

Tony : 《Ollie》帮助我了解到不少日本的街头文化,而从事日本买手店行业就是因为看了日本杂志。

Tom : 早年间影响很大,不过近 5 年来感觉已经没那么厉害了。因为我们的潮流媒体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而且中国媒体一直都有在报道外国潮流资讯,所以我也不用去看别的国外媒体就能接收到最新的信息。其实一直都在说,国内媒体是更需要推广国内的一些潮流信息而不是一直Copy & Paste 一些信息,这样我们才能出现像 2000 年的日本这样的黄金时代。

Hero : 很多人说杂志不算书,是用来消磨时间的,但对我来说日本的杂志大部分都是教科书。像 Levi’s 这样的品牌都要来日本找自己品牌的历史,那对于我们来说,无论是追根溯源、设计还是造型,都有更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England : 看日本杂志学了很多「讲故事」的方法,讲故事的能力对一个从事传播行业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技能,日本杂志某程度上是我的恩师。例如写一个品牌故事的套路(思路),做一个专题的基本组成元素等等,都是从日本杂志学的。还有的是看一个故事宏观的态度,通常我想一个故事或专题都会想想这个是来自什么文化,对什么文化有影响,而非单单讲一个事件的故事。

第二是对细节的执着也是我觉得很值得学习的精神,细节往往就是赢人一步的地方,这一点一直对我的工作影响很大。另外还有美感教育,看着日本杂志的平面设计和拍摄长大,在我以前做媒体的时候也经常拿日本杂志来模仿和参考,也有点耳濡目染。

日本杂志出版社的结业,为何特别能引起业内人士的共鸣?

Hypebeast

从所从事的行业出发,你认为杂志这个工业最大的挑战和问题在哪里?

Cocu : 我认为杂志工业最大的挑战和问题其实还是要回归到最根本的一点:如何做出一本好看的杂志。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件很不容易才能做好的事也是根基。如果连这件事都没有做到或者没有以这个目标去做,那所谓的整个「杂志工业」和体系就很可笑了。

Tom : 全世界都在变化,改变大多都是因为网络。对这一代的人来说为什么不直接打开网络,还去翻页慢慢找想看的东西呢?电脑或智能电话都知道我想看什么,自动给信息我。以前我们都会因为某些独特的观点角度而翻阅杂志,也期待着下期他们会说些什么,这是因为杂志团队会给到读者一些新鲜感。但现在因为网络发达了,到头来好像是读者在逼着杂志写一些不是杂志行业的人想告诉你的内容。

回到国内,我觉得应该有给到行内人写故事的平台。在日本,没经验是不能称之为潮流编辑的,或者说没怎么容易有这么大权利去做一个专题、文章。国内给我的感觉是一些媒体和自媒体好像是潮流的婴儿班。

England Summers : 日本杂志类型十分多样化,有很多针对不同年龄和类型社群的杂志,虽然个别消费群可能比较小,但感觉还是有一批忠实读书。但现在大家都能以很低的价钱甚至免费,在线上看到喜欢的杂志。有些 App 付月费就能无限阅读他们目录上面的杂志,这样其实慢慢都会变成线上杂志,不需要印刷那么多实体杂志。

另外的问题,就和全世界的杂志一样,变得比较商业化了。多了很多商业合作的内容,编辑自主权少了,难免会影响质量。日本杂志现时为了生存大部分内容都是客户埋单的内容,完全变了一本 Catalog。客户部变了编辑部,编辑只是傀儡。我试过有一些非商业的故事想要和杂志合作,那个总编辑还没听完我要说的是什么,就已经说「没有稿费不能做」。给我感觉是缺乏人才,且有很多态度永远比水平高的编辑。这对我们要做沟通的人来说是很大挑战。

Xiaopeng : 现实是,除了业内人士还在购买一些相对新的,小批量制作的杂志,几乎没人会买杂志和阅读杂志了,这是最大的挑战。

日本杂志出版社的结业,为何特别能引起业内人士的共鸣?

Tryout.co.jp

就在截稿前传来消息,Tryout 正式收购了 Medium 的出版业务,旗下《Ollie》、《GRIND》、《PERK》三本杂志将交予到新公司进行编辑制作及出版发售。

阅读全文

继续阅读

Rammellzee x Supreme 2020 春季聯乘系列發佈
Fashion 时装

Rammellzee x Supreme 2020 春季联乘系列发布

将 Rammellzee 于 70、80、90 年代的创作风格注入其中。

ILYSM 发布 Vegan Sneakers 响应地球月,球鞋品牌为减少污染都做过哪些?
Footwear 球鞋

ILYSM 发布 Vegan Sneakers 响应地球月,球鞋品牌为减少污染都做过哪些?

从材料源头,到制作工艺,再到回收再造。

率先近賞 Sean Wotherspoon x ASICS x atmos 三方聯乘全新 GEL-Lyte III 鞋款
Footwear 球鞋

率先近赏 Sean Wotherspoon x ASICS x atmos 三方联乘全新 GEL-Lyte III 鞋款

赢得该双三方联名 Sample 鞋款的机会也一同公开!

Niels van Roij 打造雙門版本 Range Rover Coupe 改裝車型
Automotive 汽车

Niels van Roij 打造双门版本 Range Rover Coupe 改装车型

真正的独自享受。

鞋の花藝-Converse Tokyo x Ceramic Japan x .blink 推出全白色 All Star 花瓶
Art 艺术

鞋の花艺-Converse Tokyo x Ceramic Japan x .blink 推出全白色 All Star 花瓶

只在线上商店独占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