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代出行仪式感-专访 Montblanc 诗人创意总监 Zaim Kamal
70 年代机长会到机场餐厅亲自接待每位乘客上飞机,21世纪的仪式感呢?
出行时,生活惯性表露无遗,打开十间入住中的酒店客房,就有十幅不同的景像,反映十种不同人格;出行装备设计师,就如酒店设计师一样,需要综合当代出行者的共通与不同惯性,构想装备的功能与神韵。德国品牌的行李箱,业界享负盛名,这次到柏林跟「龐克诗人」之称的 Montblanc 设计总监 Zaim Kamal 见面,探讨 21 世纪出行仪式感下,应对开发的 Trolley 行李箱系列。
你怎样分析新生代对出行的取向?
Zaim Kamal:在我的童年,出行是种非常讲究的行为,大家衣装隆重,坐上对座的飞机座椅,在铺餐桌布的桌子上,用正规的刀与叉进食。但除著世代转变,这种形式的出行,已经一去不返,我那 13 岁女儿没有机会体会这些讲究的形式,却她们有这一代独有的仪式感。Montblanc 的使命,不是给你出行的艺术,而是给你一个想像空间,去创造一个专属的自己的出行模式。Montblanc 行李箱打开不会保证天朗气清,没有魔术手帕,但有最高工艺皮革、最优质的轮子、手柄系统等等,我们为大家提供一个灵活得可以当舞伴的型格行李箱,让大家缔造个人仪式感。
你形容过去出行的形式时很具体,可否亦具体描述新一代出行的仪式感?
Zaim Kamal:推出 Trolley 系列时,同事与我商量揭幕展示方式,我提出要筑起一幅最少由 70 个行李箱组成的 Trolley Wall,找最具代表性的涂鸦艺术家在上面创作。这就是我提出的新生代出行特质-个人代(Individualization)与仪式感 (Ritualization)。我们不会告诉你这个行李箱尺寸大小重量,能否放入机上的行李架,重点是拿去,用你的想像力运用它;Ciao Baby,Go。
设计这款行李箱时,你怎样预留空间给用家个人化?
Zaim Kamal:当我 19、21 岁时…抱歉这个老爸式开场白,我们透过自己的手艺,制作个人风格。以皮褛为例,80 年代 600 美元买入,也是自己动手在背上打孔扣上一颗颗窝钉,其他像牛仔裤等个人物品,我们都是自己动手改装,这才是真正的个人化。当我们开发 Tape Collection 时,寄望用家可以拿笔在标贴上写字绘图,这才是终极的个人化。买回来的「订制」,始终不能反映真实个人风格,就像给你一堆贴子指导你贴这贴那,多没意思啊。终极的个人化是要亲自出马的。我们设计的行李箱,就像一张画布,如果你有感觉,拿起一罐喷漆尽情喷吧,这份满足感是不可言喻的。我跟设计团队解释 Trolley 概念时提出的重点,就是腾出空间给用家发挥。Personalization 的重点是 Person,透过你的随行物件看到怎样的你,就是 Personalization 的意义。
有人为艺术出行、有人为文化修养、另有公务、探索、冒险方式,你怎样设计 Travel 系列满足各种出行方式?
Zaim Kamal:使用简易;需要解释的设计,即是局限。这里所指的简易,是指用家可凭直觉使用,这是 Travel 系列的设计目标。收拾行李也是一种仪式感,当我收拾行李前,我会把所需携带的物件展开在行李箱前,然后根据行程把所需物件逐件放进箱内。我们推出 Trolley 做了个小实验,测试不同人的收拾行李方式,5 位参与者收拾的方式都别树一帜,透过他们收拾的行李箱,甚至可以推测人格。这一点相当神奇,就似笔迹一样,充满个性。
有没有幻想过替外星人设计 Travel Series?
Zaim Kamal:有啊,如果你认为加州人是外星人吧(笑)。我制作过很多专属的特殊出行系列,例如与 BMW 7 系合作那套行李系列,大小刚好能放进 7 系轿车,另外还有专用结他箱、冲浪板袋、衣物袋。现在我最想设计一个潜水系列,
当你提及以往出行有多讲究时,我想起日本的铁路旅程,某程度上依然保留你所提及的出行特质吧?你会否想见到讲究出行的复兴呢?
Zaim Kamal:70 年代出行,人们会提早 4 小时到机场,到餐厅用餐,机长会亲自到餐厅接待所有乘客,率领大家上机,所有人都穿上西服,戴上领带,非常优雅,但亦不合时宜。我没有想过要重见昔日光景,因为时代变迁,出行的形式已经不再一样。对比昔日从伦敦去米兰,现在只需一小时机程,说是出行性质更像一程巴士。又例如公干,你我坐在柏林这间套房进行访问,你的工作是访问我,我解说在 Montblanc 的工作,但形式上是轻松闲谈,这是 70 年代难以接受的公干模式,我们不用打领带,没有打字机墨水纸张。再想像我女儿那一代,13 岁已经在弹指间改变世界,你发现出行方式的转变是再自然定律,而重点是你、我和我女儿都在用 Montblanc Tollery,反映这是个没有世代界限的年代。
看来你有很多跨世代界限的经验啊。
Zaim Kamal:我的设计团队平均年齡大概 30 岁,有次他们跟我说发现了一队很棒的乐团,我说我有买他们的唱片啊,然后他们会告诉我如果你喜欢他们的音乐,可以尝试听这些啊。这种交流很坦率,打破所谓世代鸿沟。又例如跟 13 岁女儿辩论时,一定要做好准备,否则当你提出没有根据的论点时,她们会即时上 Wikipedia 考证。我是蛮享受这个互相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