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 年,由迪士尼(Disney)与皮克斯(Pixar)分别出品的《玩具总动员》(Toy Story)及《风中奇缘》(Pocahonatas)动画电影,试图通过童真对抗残酷现实,并「还原」完美无瑕的美好秩序和社会状态。尽管处于美利坚历史长河中公认的「黄金十年」(1990s)时期,但在经历过世贸中心爆炸案、贫穷率飙升至顶值 的 1993 年之后,当时美国社会的动荡「分子」仍需传递积极正面信息的人文关怀作品来稳定。尤其公众对艾滋病传播的恐慌度因众多名人不断丧生而近乎达到顶值时,类似动画电影那样具有正确引导、醒世和教化作用的精神慰藉之作就更显得尤为可贵。然而,Larry Clark 作品《Kids》的出现犹如一道晴天霹雳,令当时渴求稳定的美国社会瞠目结舌,甚至万分恐惧。电影中性爱、暴力、毒品、艾滋病、混乱、贫穷等一个个无比刺眼的主题标签不留情面地将社会之殤无限放大,《New York Times》和《New Yorker》甚至毫不留情地为影片扣上了「敲响现代文明的警钟」和「无政府主义色情影片」的帽子。一时间,整个舆论都在小心翼翼、难以置信地提出疑问:这是 Harmony Korine 与 Larry Clark 亲眼所见的青少年生活?还是耸人听闻、愤世嫉俗的夸张艺术呈现? 然而,前所未有的社会争议就犹如一把双刃剑,将影片中的流行文化内容并放大同时,随即开启了这些「不良少年」的星路历程。「无型」的造型风格在那个街头时尚生根发芽的年代,不失为「反时尚」(Anti-Fashion)运动的实践;虽然不是一部滑板电影,但却植根滑板运动,包括 Harold Hunter、Justin Pierce、Jeffery Pan、Peter Bici 在内的角色成员都是现实中的传奇滑手;相比起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海岸滑板界,《Kids》的上映犹如催化剂一般加速了东海岸滑板界真正纳入美国滑板文化版图的进程,吸引著无数滑手慕名而来;更为重要的是,纽约滑板文化的崛起对当今百万滑板产业具有奠基意义,巨大影响力波及整个流行文化发展及时尚界,逐渐成就了像 Supreme 这样品牌的至尊地位。面对已走过 20 个春夏秋冬的银幕经典,HYPEBEAST 将带领大家走近《Kids》背后的故事世界,一同探究影片与时尚、流行文化之间的羁绊。
「Supreme」Kids 刚在去年庆祝完品牌 20 周年的 Supreme 前不久又为老朋友 Larry Clark 的《Kids》电影庆祝 20 岁生日。表面看来,推出全系联名产品不过只是 Supreme 「例行公事」般的又一次商业行为,但却让 《Kids》重新回到公众视野中,而这次,在「HYPE」的保驾护航下,影片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甚至超过了 20 年前。那么,Supreme 与 Kids 的渊源仅仅是一次成功的商业企划、与长期合作伙伴 Harmony Korine 及 Larry Clark 的又一次联手这么简单? Absolutely Not!出演《Kids》电影的 Gio Estevez 可以说是 James Jebbia 了解纽约滑板文化的「启蒙导师」,更重要的是,他帮助 James 明确了店铺的经营理念和方向。要知道,尽管 James 一直对滑板运动非常热爱,但在决定开设 Supreme 之时,他却对纽约滑板文化一无所知。Gio 参与其中让纽约的 Skaters 很快接受了这个当时与众多家具店成为左邻右里的滑板店。颇为有趣的是,James 在回忆起 Supreme 开业第一天的情景时这样说到:「因为 Gio 在这里工作的缘故,包括 Justin Pierce、Jeff Pang、Peter Bici 、Harold Hunter 等一群滑手来到店铺捧场,但我却从不认识他们。」而在那段时间,Larry Clark 也已经在开始拍摄《Kids》。Justin Pierce, 影片当仁不让的男主角,结尾时的「Jesus Christ,What Happend?」成为永久经典;Peter Bici,Washington Square 公园群架片段最后一个镜头中,赤裸上身将 Hoodlum 扶起等待 Casper 挥板的残忍少年;Jeff Pang,大苹果城诞生出的第一位职业滑板手,这三人和 Gio Estevez、Ryan Hickey、Mike Hernandez、Jones、Chris Keefe、Loki、Paul Leung 一齐组成了 Supreme 历史上第一只滑板队。此外,我们还不得不提到片中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Supreme」Kid, 他就是出现在 Supreme x Kids 20 周年联名产品上、尽情享受大麻的男孩 — 当时年仅 14 岁 Javi Handz。这位之后 Supreme 的签约滑手与 Jason Dill 等人一样成为了潮流界的风格偶像,集聚的超高人气和地位甚至为他获得了在 HBO 大剧《How To Make It in America》中以真实身份出演的机会。而 Javi 和三个来自旧金山男孩坐在沙发上抽大麻的镜头成为了 Larry Clark 的最爱,也是影片中唯一一个即兴表演的镜头(滑稽的是,大部分公众认为电影根本没有剧本)。 尽管 Supreme 的「Futura Bold Italic」字体 Box Logo 只在影片中 Washington Square 公园的群架镜头里一闪而过,但可以这样讲,Larry Clark 以《Kids》之名帮助 James Jebbia 打造了 Supreme 的「第一部宣传片」,「记载」了《A Love Supreme》(1995)滑板短片之前品牌最初始的创建理念与文化。我们甚至可以说 Supreme 在 21 年前的夏天扮演著《Kids》影片拍摄「休息娱乐区」的角色,就如 Aaron Bondaroff 曾把店铺称为 Little Italy 最后的联谊会,在这里你会看到 Justin 像影片中 Casper 那样拿著硕大的酒瓶与同伴闲逛,Harold Hunter 与 Jeff、Gio、Peter 滑著滑板穿梭于人群中。Lafayette is nothing but home,他们从未离开。
态度的棱角 成就一个伟大的品牌或一部伟大的电影,让其拥有鲜明的态度至关重要。《芭莎时尚》主编苏芒曾在自传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态度是爱憎分明,是敢于说我,敢于说不的能力;态度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方式,决定世界与自我的联系。」也许《Kids》所呈现出的唯我精神太过极端,与世界「交流」的方式过度激进,但这部讲述纽约青少年吸毒、酗酒、发泄性欲的现实主义电影开创了新的电影类型,时至今日,像《Shameless》这样的影视作品都在效仿。就连在 1983 年就来到纽约、于 Parachute、Stussy、Union「摸爬滚打」多年的「圈内人士」 James Jebbia 都被这些「Kids」的强大反叛态度气场震摄到,不得不退居幕后任他们「随心所欲」(而这也是 Supreme 纽约门店内巨大空旷地设计的原因,其为方便所有的滑手在这里聚会),就更别提拍摄《Kids》时已经年过半百的 Larry Clark 如何绞尽脑汁「对付」。尤其想要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就更是难上加难。然而,聪明的 Clark 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捷径,认识了当时声名赫赫的纽约滑板摄影师 Tobin Yelland,并和 Julien Stranger、Mark Gonzales、John Cardiel 等 「Kids」仰望的偶像成为朋友,这等于给了 Larry Clark 进入这个小众团体的通行证,其也是《Kids》电影得以实现的最基本前提。面对这群桀驁不驯滑板少年的「态度界线」,就连扮演 Jenne 的 Chloë Sevigny 以及当时身为滑手的 Teddy 扮演者 Leo Fitzpatrick 也深有感触。虽然 Leo 来自仅与纽约隔著 Hudson River 的新泽西,但他同样是一个 Outsider。Chloë 在接受《Rollling Stone》的采访时说到:「Leo 和我就像局外人。我们和 Justin、Harold 甚至其他 Kids 处在两个世界。在他们眼中,自己应该只是一个怪咖白人女孩,我都不知道自己算什么。」 可以想像,「Kids」的态度棱角让电影最后的成功付出了不小代价。而在所有混乱中,Justin Pierce 就如自己所演的角色 Casper 一样,总是扮演麻烦制造者。「我绝不会让你搞砸我的电影!」这是 Justin 在 Chelsea 区 Tunnel 夜店拍摄过程中被抓偷酒之后,Larry 对其怒吼的话语。而且,这不是 Justin 第一次闯祸。他还曾在卫生间重现了影片中 Washington Square 公园的斗殴场面,将一个惹急他的人痛打;并在最后拍摄日的前一晚与警察发生冲突,导致手腕被打断,并坐牢两天。「这样的事情我们已经见怪不怪。」Korine 在回忆起与 Justin 一起的日子时说到。而更让人对这位 Street Legend 爱恨交加的是,其不羁性格竟让银幕中 Casper 死党 Telly 扮演者 Leo Fitzpatrick 也成为受害人。「我和 Justin 曾在拍摄现场大打出手。问题是我们本应该成为最好的朋友,但却水火不容。」有些讽刺地讲,Leo 的爆料也著实让我们对 Justin 的「演员素养」佩服不已。此外,还不得不感谢传呼机和 Jeff Pang 的「监护」,让 Justin 近乎可以每天按时现身片场。意料之中,在 Sundance 电影节的首映活仪式上,「Kids」们并没有来到寒冷的犹他州。「这些男孩简直太难管理了,而且 Larry 也不是最称职的纪律维持人,当时没有人想要、准确地说是敢于承担如此巨大的责任。」Chloë Sevigny 无奈地说到。
永存的传奇 2000 年,Justin Pierce 在拉斯维加斯 Bellagio 酒店上吊自杀,结束了自己桀驁不驯的一生。6 年后,Harold Hunter 因心脏病而死亡,享年只有 31 岁。两人的相继离去在为《Kids》添加了不少悲情色彩的同时,也赋予了影片更多传奇意义。如果把《Kids》拍摄过程中的 Justin 比喻成随时可「拆散」大家的定时炸弹的话,Harold Hunter 就是这个团体里的黏合剂。尽管两人是死党,但却有著完全不一样的性格。Harold 如同纽约下城区的一名外交官,他欢迎四方来客,从不在乎背景、肤色,可谓纽约滑板世界的友好大使。Ronald Hunter 在回忆起自己的兄弟时说到:「Justin 是第一个 Ronald 带到家里的白人,他经常教诲家人不要在意种族差异,而这也是我更加爱他的原因。」在 Harold 的葬礼上,甚至一个 10 岁的西班牙小男孩都泣不成声,不停地说到「我会非常想念 Hunter。」这也引得在场的 Peter Bici 痛哭流涕。与此同时证明了 Harold 友善、平易近人、超高的思想境界对周围所有人的深刻影响。如果说《Kids》当初上映为所有青少年敲响了步入歧途的警钟,那么在 Justin 和 Harold 离开后,影片就应该让整个社会觉醒。悲剧的相继发生让包括 Chloë、Dawson 在内的《Kids》角色成员从此再没有看过影片。「看著他们的样子,听著他们的声音,这简直太令人痛苦、沉重了。」Harmony 解释道原因。2014 年,Supreme 与 Comme Des Garcons 推出第二季联名系列,向这位传奇滑手致敬,Harold Hunter 肖像成为了设计主视觉图案,而与《Kids》有著紧密联系的纽约滑板品牌也将部分收益捐赠于 Harold Hunter 慈善基金会。 毫无疑问,众多街头传奇人物参演让《Kids》在流行文化长河中占据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包括影片人物造型的反时尚(Anti-Fashion)、中性、90 年代复古运动风格都对后辈时尚设计师影响颇深。在今年 3 月中,具有超高人气的英国设计师 J.W.Anderson 就与 Larry Clark 推出联名系列,并在 Style.com 的采访中大谈《Kids》电影对自己的影响。而在由 Larry 本人掌镜拍摄的「Smell Of Us」主题 Lookbook 中,《Kids》的影子分外明显,Jonathan 甚至让模特儿从秋季系列中自己挑选服饰随意穿搭,试图去重温 21 年前影片拍摄时的氛围。 20 年后,银幕上的「Kids」都完成了蜕变:Leo「Telly」Fitzpatric 继续著自己的演艺道路;Chloë 「Jenne」Sevigny 已经是好莱坞和时尚圈的红人,其甚至凭藉出演《Boy Don’t Cry》获得了奥斯卡提名,为 Opening Ceremony 设计的服饰系列更是众人追捧;Rosario「Ruby」Dawson 出演了像 Spike Lee 《He Got Game》这样的经典之作,并推出了自己的服饰品牌 Studio One Eighty Nine;用三天写完《Kids》剧本的 Harmony Korine 像《Numero》形容他一样 — 匍匐爬回理智,在经历了 8 年的个人挣扎后,以与 Selena Gomez、Vanessa Hudgens、James Franco 合作拍摄电影《Spring Breaker》重回正轨,甚至在纽约高古轩画廊开办了个人画展;而 Larry Clark,他却没有变,已经 70 岁高齡的他仍旧拥有一颗少年心,滑板仍旧是他的最爱;最后遗憾的是,Justin「Casper」Pierce 和 Harold 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RIP Justin Pierce & Harold Hunter)。

Credits
摄影师
Eric Edwards, Sam Cheung/Hypebeast
Tags
Share